第196章产业转移
李德裕想,当初元稹在符真路大干,经常需要自己帮衬,自己在朱达路主政,就缺一个可以帮衬的下属,郑亚是不错,但是任太守才一年多,不可能提拔上来,倒是可以先换个其他人。
李德裕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将凤岐山拿掉,换自己的好友李固言过来,省的一直被掣肘。
李德裕又考虑,牂牁族粗放,单靠他们发展经济、融洽民族关系够呛,短期内要想扭转形势,最好是引进一批汉人,在文化上、经济上都会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想好以后,李德裕就开始写奏折,奏折里第一件事就是弹劾凤岐山,说他在解决宗教和民族矛盾方面毫无作为,放任两族互相攻讦,甚至纵容牂牁族抢掠夷人的神庙,以至于发生变乱,建议吴越道布政使李固言来担任朱达路按察使。
奏折的第二件事讲明,牂牁族文明较低,蛮性未改,喜欢掳掠、压迫夷人,单靠他们根本无法治理朱达路,请求放宽来朱达路经商办厂华人数量的限制,待朱达路经济有所起色以后再重新收紧。
奏折中第三件事,重点强调朱达路经济差,各族都赚不到钱,希望朝廷在产业上能够略微放松一些,允许在朱达路搞纺纱业,但是纺出来的纱线,全部运回国内织布。
李纯在夏原先后收到韩愈和李德裕的奏折,对韩愈提出的宗教改革“三化”标准和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新模式非常认可。
李纯原来是想用华夏的佛道两教去教化夷人,但是现在发现搞不好容易闹出宗教矛盾,去中心化、去分裂化、去极端化才应该是宗教改革的重点,只要百姓拥护朝廷、本分做人,何必纠结于他们信什么教。
苏伊士运河采用新模式开挖,不仅加快了挖掘的进度,而且节约了朝廷不少资金,虽说后面会让林如贤等人赚一笔,但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权还在朝廷手里,以后对沟通欧洲意义重大。
关于李德裕提出的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好办,当初朱达路出事,也不全是王之孝的责任,凤岐山也有一份,干脆拿掉,让能干的李固言过去,两人也好打配合。
第二、第三件事有点难办,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牂牁族那些粗人进行基层治理,确实容易生乱,多去一些汉人帮带,肯定会好一些,就给朱达路放宽一倍的额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