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广荣倒是想在经济上大展拳脚,但是没有发现朱达路有什么优势,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产业,也就没了动力,只是派人从国内引进了为数不多的华人企业,然后就集中精力去修筑显德府去了。

        姜赢山认为划清边界,又要征地又要安置,还要派出大量人员看守维持,觉得完全超出都统的职权,索性就让各郡自己设置各郡的边界,自己也不愿过多卷入。

        路一级的边界还好办,朱达路东北与帕迦路的边界由张广孝主动搞起来了,西北方向与瞿印路的边界就是讷尔默达河,加上两个路管控比较严,朱达路倒是省事了。

        在内部郡的边界方面,各郡同样也不愿砸钱耗力,只是沿着各郡的边界挖条沟、种一排树,就算有了边界。从路到郡都存在一种麻痹大意、图省事的心态,各郡只是在形式上有了边界。

        朱达路的夷人利用官府管控不严的情况,私下在边界开了不少隐蔽的通道,人员和货物的往来基本不受影响。路、郡的官员多少也知道一些情况,但是觉得烧钱耗力在这个上面意义不大,不愿过多介入,为后面的变故埋下了隐患。

        按照朝廷的划分,朱达路作为牂牁族的势力范围,朱达路自然就要大规模招徕牂牁人过来。

        牂牁族主要生活在黔滇道的山区中,是西南各个蛮族的统称,虽然名称上将蛮字去掉了,但是牂牁族相对于其他襄族,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较为落后。

        历朝以来,对黔滇一带统治比较薄弱,基本处于羁縻治理的模式。元和十年,柳宗元去了黔滇道以后,开始加强对牂牁族的教化,但是仅仅依靠几年的时间,也很难让一个民族有大幅度的变化。

        来到朱达路的牂牁族,原来主要靠农业和狩猎为生,不善于经商,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蛮性。在朱达路,牂牁族的税负只有夷人的一半,在经济上本有优势,但结果却超出了预期。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