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惩治倭人

        王树坤负责宗教改革的事项,就派人到各地认真走访了一番,发现这里的佛教虽然开始衰落,但是帕迦路一带毕竟是佛教的起源地,佛教仍然占据相对的优势,闻名于世的那烂陀寺依然健在。

        王树坤认为,宗教事务不宜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也无需往里面投入太多的资金,官府做好鼓励引导就好。

        王树坤在华襄两族聚居的城市新建、改造了一批佛寺、道观,在夷人地区则没有采取大动作,唯一的就是只允许佛道两教新建、扩大寺庙,其他的宗教不得新建、扩大寺院,通过一种慢功夫来促进佛道两教的发展。

        当然,道教除了华襄两族信一些,在天竺夷人里面根本推不开,只有佛教的效果明显一些。但是天竺的佛教和东土的佛教教义又有所不同,王树坤也懒得较真,各个族群按照自己的教义去信仰吧。

        张广孝亲自抓起各行政单位划界和管控的事,北界和东界还好,都是大山,卡住几个重要路口就好,西部、西南部与瞿印路、朱达路的边界有好几段是大片农田,如果把隔离带搞得太宽就会征用大片农田,成本太高。

        张广孝最终决定在农田较多的路界定为三丈宽,郡界定为一丈宽,有山林河流的地方适当放宽。路、郡为了设置这些边界,征地安置花了不少钱,还好朝廷有专项资金补贴,而且又是一次性工作,花几个月就搞定了。

        路、郡边界设置以后,张广孝就开始让人严格控制出入口,特别是严控夷人出郡,不让他们走出郡界。东天竺本来大都是帕拉王国及属国的地面,天竺人可以随意走动,最多就是交一些过路费,现在突然不让出郡,很多夷人意见大的很。

        张广孝不管夷人有多少意见,严格执行朝廷的政策,采取坚决限制的措施。有些地方的夷人不服,跟边界管控的人员发生了冲突,张广孝立即将帕迦师、襄人团、民兵营全部动员起来。谁敢闯关,就抓谁,谁敢发起群体反抗事件,就坚决镇压。

        前后折腾了好几个月,帕迦路的夷人发现反对毫无意义,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一些商人,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影响不大,也就逐步接受了现实。

        张广孝认为,帕迦路的夷人众多,人数达两千万之多,如果允许他们随意走动串联,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起义,仅凭目前的兵力将左支右绌。只有将他们分割起来才行,一个郡也就一百多万人口,即使大规模起事,集中一个师完全可以对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