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策府北部的豪拉旧城可以改为豪拉区,作为天竺夷人的聚居地,玄策城南部新建的区,以招徕扶桑人为主,可称为南桑区。褚怀亮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信,让人送给王树坤,王树坤也很支持他的看法,同意按照他的意见命名。

        王树坤在华氏城也在奔忙,由于张广孝还在黑衣大食作战,日常的事务只能由他牵头处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建立各级政权,好歹前期各地都留了一些扶桑团,建立了临时政府,后面各郡、领的官员可以很快到位,建立新的机构。

        王树坤认为,帕迦路的政权将以华襄两族建立没错,但是华襄两族初来乍到,对当地的情况并未完全熟悉。可以参照符真路的做法,各级可以任命一些配合度较好的天竺官员作为参议,配合各级施政。这些参议仅是临时设置,待政权稳定以后,就逐步削减,给他们一笔养老金即可。

        对于帕拉王拉伐罗纳和其他几个小王,王树坤一个也不想用,将他们全部在华氏城软禁起来,但是他们的成年子女、亲属,可以在写下保证书后,获得自由,以普通夷人的身份,在帕迦路过活。

        朝廷在5月份就提前在扶桑道放出政策,首批往帕迦路迁移的扶桑人,以那12万战俘的扶桑家属为主,鼓励他们的家属到帕迦路跟那些人团聚,全部会得到妥善安置。

        扶桑人自第二波征战开始以后,就不断的关注前方的战事,同时也不断打听襄人到夷人地区的待遇问题。汉人官员向他们介绍符真路和巽他路的襄人待遇情况,确认襄人到了夷人地区会有优待,绝对会比在国内好很多。

        虽然经过八九年了,但是那些战俘的家人、亲属依然思念他们,很多人认为,早去、晚去都是去,既然襄人在夷人地区待遇不错,不如就第一批过去,早点和亲人团聚。

        那些下定决心要去帕迦路的扶桑人,在7月份就开始卖房卖地,处置家中无法带走的资产、牲畜,带着随身物品,汇集到东昌府、长崎、鹿儿岛等几个重要的港口,在8月份就开始乘船往帕迦路方向行驶,在马六甲作短暂停留,打听前方的情况。

        这些扶桑人一开始乘船抵达华氏城,后面听说他们的亲人都在豪拉一带筑城,就又纷纷赶到豪拉一带。这些扶桑人到豪拉以后,纷纷寻找自己的亲人,找到以后纷纷抱头痛哭,很多扶桑人忙着亲热叙旧,耽误了筑城。

        褚怀亮也不好驱赶他们,最后他想了一番,觉得这些战俘加上亲人至少有三十万,全部留在玄策府也不现实,于是做出决定,凡是家属来的,无法继续筑城的,可以带着家属到各郡发展,家属没来的,继续留在这里筑城。

        这次来帕迦路的各郡、领的扶桑公职人员,很多都与这些战俘及其家属都多少有些关系。各领初期都需要有一些自己人护着,所以各领就派出人员,到南桑区招徕这些战俘和家属。每个郡都有一个扶桑团,也有很多扶桑公职人员,各郡也派人到南桑区招徕他们的熟人。

        那些有出路的扶桑人就纷纷离去了,没有出路的继续留在这里,最后大约走了7万人,还剩5万。褚怀亮于是又从当地的天竺人那里征发一批民夫,挑选一批比较能干的扶桑人作为工头,带着新来的天竺人跟着筑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