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有的本地人也是这样想,觉得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一些,汉语学的好,未来前景自然更好。当然,也有一些本地人觉得自己既然属于真腊族,就要学习真腊语,不能忘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大部分还是让自己的子女报双语学校。
蒋文辉让各郡的教育局自己编写夷人学校的教材、聘请教师、举办学校,可把各郡的教育局给愁坏了。学校选址还好,地方不难找,最多就是花钱重建,编写教材和聘请老师都是难题。
各个教育局抓了一帮襄人、夷人分别编写汉夷教材,夷人教师比较好找,汉语教师比较难找,最后高薪聘请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来充任。
小学相对好些,毕竟要等两年后,才开始教汉语,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
初中就难了,一上来就要教汉语,而且汉语还是重点,各郡的教育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总算凑够了初中的汉语教师。
夷人学校也是实行教育,但是由于经费和师资有限,所以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一个领一般有五六万人,但是只开办三所小学,一所初中,隆安府好一些,比例稍微放宽,但是竞争也比较激烈。
当然,也有的夷人不屑于进官府开办的学校,甚至继续去上夷人自己开办的私学,各地官府也不去阻止,省的都去挤公办学校。
和顺和多福身份特殊,当然会受到照顾,几个适龄的子女都顺利进入汉语学校。进入7月下旬,符真路各地的夷人学校纷纷开学,能够入学的夷人孩子,都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
开学后,教授夷语课的老师还好些,教授汉语的老师很难受,除了少量的老师通双语,大部分襄人教师只会汉语,不会夷人话,教学非常吃力。这些汉语教师只能先写出汉字,让学生们跟着读,至于意思,只能是用手势或物件、图画表示,反正是各用各的招,慢慢的让夷人学生也懂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