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奈新城产生的赚钱和就业的机会,自然也要留出一部分给夷人,但是在城内居住的夷人享有就业优先权,只有他们不够才会从城外引进其他夷人。
在城市里经商、务工,肯定要比在农村种地好很多,能够留在城内的夷人收入得到提升,自然就会比其他地方的夷人生活过得好很多。这些受到照顾夷人,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身份,不敢轻易反对官府,利于城市的繁荣稳定。
元稹计划,暂时先在隆安府实行,以后这种政策还要在郡城、领城推广,把城市的居留权和就业机会留给服从官府的人。对于在城市内敢于对抗官府、寻衅滋事、偷抢犯罪的,惩办后要逐出城市,赶到农村去,让他们不再享受照顾。
当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单靠本地人估计不够,以后可以让想进城的夷人申请,只有那些身份证件齐全、无犯罪记录、配合官府的夷人才会得到批准进城。
符真路的两个参议多罗敦和拉那烈善于观察风向,看到符真路开始办理夷人证件,立即带着家人到民政厅要求*****和身份牌,民政厅考虑后,决定由同奈区民政台来统一办理这些夷人王族降臣的身份证件。多罗敦干脆将名字改成姓氏,又加了两个字,称为多罗敦和顺,作为汉名,拉那烈也学着多罗敦,将汉名改为拉那烈多福。
多罗敦和顺与拉那烈多福觉得汉名太长,不如直接称为和顺、多福,其他汉官觉得这样称呼也好,平时就这样叫他们,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呼叫他们的全名。
和顺和多福觉得,正是由于自己眼光好,及时归顺唐朝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准备让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都要上官府开办的夷人学校。
和顺和多福发现一个问题,和顺原来是直通王,多福是文单王,跟隆安当地人的语言都不一样,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办?
两人又跑到教育厅问一下才知道,教育厅考虑到隆安府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就设置了两类学校,一类是双语教学,学习真腊语和汉语,一类是汉语教学,从一年级就直接教汉语,不教夷人语言。其中,双语学校占七成,汉语学校占三成,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
和顺和多福都认为肯定是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从小就学汉语,汉语学的才会更好,以后进入公职和经商都有优势,果断决定报汉语学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