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檐下悬着的铜铃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北平“同和兴”铜器铺的出品,这家铺子当年以铸铜钟闻名,京西潭柘寺观音殿的十六只小型铜铃便出自其手,

        现存的潭柘寺铜铃经文物专家检测,含铜量达92%,与苏家铜铃成分完全一致。铃身刻着缠枝莲细纹,只是八十余年过去,纹路已淡成浅痕,

        需迎着西晒的阳光才能看清花瓣边缘的卷草纹,铃舌是磨得发亮的紫铜,表面包浆温润如蜜蜡,风过时(那风是带着西山潮气的东南风,途经山脚下的樱桃园时,还沾了些未散尽的樱桃果香——

        当地果农说,暮春的樱桃果香最淡,要凑到枝头才能闻见,风却能把这香气带出去半里地)偶尔晃一下,铃音轻得像天鹅绒羽毛拂过心尖,混着晚风吹过紫藤叶的“沙沙”声——

        那声音是叶片边缘0.5毫米宽的锯齿相互摩擦产生的,细碎而规律,每秒钟约响十次——落在铺着青石板的庭院里,连空气都慢得像老茶里沉底的茶叶,要许久才肯动一下。

        庭院中央的锦鲤池约莫十二三平米,抵得上半间卧室大小,池壁砌着产自房山周口店的青石板——当地的石板因富含30%以上的石英、15%的长石,质地密实耐潮湿,

        抗压强度达15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能承受15公斤的重量,明清时便是皇家园林砌池的首选材料。颐和园谐趣园的鱼藻池用的就是同款石板,2010年修缮时,

        工人发现百年前的石板仍无明显风化。池壁接缝处用传统糯米灰浆勾缝,这种以当年新收糯米汁、陈化三年的石灰、细黄沙按1:3:5比例调制的古法黏合剂,附着力远超现代水泥。

        《天工开物》“石灰篇”中就曾记载:“糯米石灰涂壁,百年不裂”,2018年故宫慈宁宫花园东侧鱼池修缮时便复刻了此工艺,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其黏结强度达3.5MPa,

        远超现代M5水泥砂浆的2.5MPa,因此苏家这池子几十年过去也没渗过水,池底的青苔从未因积水腐烂。

        缝隙里长着几丛淡绿色的短绒青苔,学名叫“葫芦藓”,这种苔藓只在水质纯净的环境中生长,苏家池子里的苔藓覆盖率达60%,成了天然的水质监测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