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时光里的温软日常

        暮春的傍晚,夕阳像被揉碎的金箔,斜斜铺在燕京西山上,把苏家大院那片有六十余年历史的青砖灰瓦染得暖融融的。

        这些青砖是当年燕京老字号“万顺成”烧制的清水砖——这家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砖窑,在《燕京营造录》卷三“窑作篇”中有着详实记载:

        “万顺成窑取永定河底胶泥,三揉三晾,柴烧百日,砖质坚密如石,叩之有声如磬”。

        清末京西半数王府的清水砖均出自此处,除了恭亲王府后罩楼、醇亲王府银安殿的墙面,就连颐和园排云殿西侧配殿的地基,至今仍能看到砖面“万顺成记”的暗款。

        其手工烧制的清水砖,原料需深挖永定河河床下3米深的黏土,这种黏土含沙量仅8%,黏性远超普通黄土;

        “三揉三晾”工序更是讲究:第一次揉泥要掺入10%的陈年草木灰增加韧性,第一次晾晒需在通风的竹棚内阴干7天,期间还要每日翻动两次避免开裂,反复三次后才能入窑。

        砖面自然形成的冰裂纹如同冻湖初融的纹路,摸上去有0.2毫米左右的细微凹凸感,像触摸存放了五十年的宣纸纤维纹理,凑近看还能发现裂纹里嵌着淡灰色的细小窑灰——

        那是松木柴烧窑时,窑壁脱落的细屑与砖面融合的印记,如今在恭亲王府保存的同期青砖上,也能看到一模一样的痕迹。

        砖缝里嵌着去年秋天的狗尾草,枯草茎秆被夕阳镀上一层琥珀色的金芒,穗子上还沾着几星晨露晒干后的白痕,那白痕是晨露中的碳酸钙与硅元素凝结而成,

        用指尖捻起时会簌簌掉碎末,碎末落在青石板上,轻得连庭院里的油葫芦蛐蛐都察觉不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