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椅子不仅是家具,更是苏家“功勋传承”的具象象征。

        老太爷左手边,姥姥秦淑慧抱着刚满四岁的笑笑,孩子坐的儿童椅是小舅苏瑾瑜托上海“虹桥涉外家具厂”定制的——

        这家工厂1992年才成立,主打为外籍家庭和高干家庭提供定制家具,1994年全年仅生产了120把儿童人体工学椅。

        椅面采用1994年最新的“S型脊柱贴合设计”,能根据幼儿坐姿自动调整弧度,椅脚包裹着三层新西兰进口羊毛静音垫,即便孩子在席间扭动,也不会发出半点声响。

        当时北京普通家庭的儿童椅多是街边木匠铺做的木质硬椅,带静音垫的定制款,仅在外交部幼儿园、北京国际学校等少数场所可见。

        圆桌其余位置严格遵循“长幼+权责”双重排序,每个座位的安排都暗藏深意,且与1994年的时代背景紧密交织:

        大舅苏瑾华与大舅妈李芸(主位右手第一顺位):

        苏瑾华时任华北军区领导,1994年华北军区正推进“后勤标准化改革”——

        此前部队食堂曾因食材来源不透明出现过两次卫生问题,他牵头的“食材溯源体系”刚在石家庄、保定等5个军分区试点成功,

        将食材合格率从89%提升至100%,因此入座时还下意识问了句“张厨,鳜鱼的检疫证明留着吗”。

        大舅妈李芸出身总政文工团,1990年代初文工团开始市场化转型,不再完全依赖部队拨款,她正筹备“军**欢五一晚会”,已拉到北京卷烟厂、北京啤酒厂共15万元赞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