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一院烟火,几代温情

        刚跨进北京东四胡同里的苏家四合院,笑笑就挣开小舅苏瑾瑜的手。

        鹅黄色苏绣小裙子上的雏菊跟着蹦跳,像撒了把会动的阳光——

        那裙子是姥姥秦淑慧前阵子托苏州老字号绣坊做的,绣娘用的是“虚实针”技法,雏菊的花瓣边缘带着淡淡的渐变,远看就像真花落在布上。

        胡同里的青砖缝还嵌着昨夜的露水,清晨六点的阳光刚漫过胡同顶,把露水照得像碎玻璃;

        青砖是老北京常见的“二四墙”规格,长24厘米、宽11.5厘米、厚5.3厘米,是太姥爷苏定方1940年从砖窑特意订的,每块砖都烧得透,敲起来当当响。

        露水沾湿了笑笑的小皮鞋尖,那是妈妈前几天在王府井儿童商店买的小羊皮款式,鞋头缝着小小的珍珠扣,软乎乎的刚好裹住她的小脚,可她半点不在意,踮着脚往灰瓦青檐上指:

        “小舅舅你看!瓦上有小月牙!”

        裙摆扫过磨得发亮的青石板,石板边缘还留着细微的凿痕。

        这是太姥爷苏定方1940年特意让人从房山周口店拉来的料,当时房山青石板以质地细密、抗风化闻名,吸水率低于3%,就算经历暴雨暴晒也不容易开裂。

        太姥爷雇了辆骡车,骡车一次只能载五百斤青石板,他分了三趟才运完,每趟都要在颠簸的土路上走六小时,花了整整三天才把所有石板铺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