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摸了摸模型盒子,指尖在英文上顿了顿,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唉,现在孩子的东西真是越来越贵了。

        我家孙子刚六岁,上周跟他爸妈去市里,看见这个就闹着要,这玩意儿快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她每月工资一百二十块,是县城里的高收入,平时都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

        要是咱们本地能有靠谱的儿童品牌就好了,质量好点、价格实在点,也不用总盯着这些进口货,花钱还不省心;

        上次在百货大楼买的进口T恤,花了六十块,洗了一次领口就松得能套过孩子的脑袋,晒在绳上像片耷拉的破布,找过去人家还说‘是你洗的方式不对’,气得我够呛,回来就把那T恤扔衣柜最底下了。”

        她说着,还指了指自己风衣的袖口:“你看我这衣服,穿了三年都没变形,袖口的扣眼都没松,是我闺女在市里给我买的,现在孩子的衣服怎么就这么不结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话像道闪电,“劈”中了林凡的脑子——本地品牌?质量好、价格实在?

        他瞬间想起前阵子去市批发市场的画面:南方小厂的童装堆在摊位上,有的面料摸着手感糙得像砂纸,贴在胳膊上都扎人,还带着股刺鼻的化学味;

        有的缝边歪歪扭扭,线头拖得老长,连剪都没剪,用手一扯就松;上次他拿的一批西部牛仔衣,洗了就掉色,把客人的内衣染得发蓝,像泼了墨水在上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