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于加速寿命试验的可靠性评价模型和筛选规范。

        尤其要重视半导体器件(晶体管、二极管)的可靠性研究,这可能是未来的主流。”

        对于“特种功能材料”、“极端工况润滑与密封”以及“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其他组员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建立特种材料小批量研制线、发展合成润滑油脂技术、编制国家统一的军用/民用环境试验标准等。

        赵四将所有这些建议汇总、提炼、整合,去芜存菁,确保每一条建议都紧扣“共性、基础、紧迫”的原则,并具有可操作性。

        他反复推敲措辞,既要体现前瞻性,又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必须符合当前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现实条件。

        一周后,一份长达数十页、凝聚了小组无数心血的《国家重大装备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及攻关路径建议(初稿)》终于完成。报告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与优先级排序(附详细案例和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重点方向攻关路径建议(分方向详细阐述目标、技术路线、建议承担单位、所需支持条件等)。

        第四部分:组织实施建议(提出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设立专项计划、加强人才培养等保障措施)。

        报告的最后,赵四用凝练的语言写道:“…上述难题,关乎我国重大装备自主可控与长远发展,非一厂一地所能解决,需国家层面统筹规划,集中力量,长期坚持,方能在夯实工业基础的同时,为未来尖端装备的发展扫清障碍、储备技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