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讲师推了推眼镜,插话道:“赵明同志的分析很有实践意义。不过从根本上看,这确实也反映了国产重载齿轮钢的疲劳强度和韧性不足的问题。”

        “长远看,还是要从材料升级和结构优化入手…”

        “长远是长远,”王工不客气地打断他,“眼下矿上等着打钻,机器趴窝一天损失多大?先得让他们转起来!小赵这法子,能顶用!”

        吴讲师被噎了一下,略显尴尬地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两位年轻技术员则好奇地向赵四询问润滑油脂选型和简易喷淋装置的实现细节,赵四耐心地一一解答。

        小小的分歧,让赵四隐约感觉到不同背景技术人员之间的思维差异。部里的技术员更注重规范和流程,学院派擅长理论分析和长远规划。

        他自己这种从车间摸爬滚打出来的,则更倾向于立足现实条件,解决眼前紧迫的问题,带着一股“土”味儿,却也透着实效。

        下午继续工作。赵四又遇到几个棘手案例。

        一个是关于大型轧机牌坊窗口尺寸精度超差反复修配的难题,上报材料堆砌了大量数据,却抓不住重点。

        赵四仔细研究了维修记录和图纸,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多次堆焊修磨导致的基础应力释放不均和基准丧失。

        第76章理念的碰撞

        他不仅提炼了问题,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应力释放的影响和重新建立基准的方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