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章诸子百家来人

        根本性的、大的漏洞,几乎不存在。这座要塞,确实如同他最初评价的那样——固若金汤。它代表了当前大秦帝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在军事工程和组织管理上的最高成就。

        就在方铭几乎觉得无事可做之时,帝国的战争机器依旧在高效运转,源源不断地将最新的成果输送至前线。

        一车车新锻造的、精度更高的炮管和更稳定的炮弹被运抵。

        一批批经过改进、故障率更低的“元戎”半自动步枪和配套的定装弹药分发到精锐士兵手中。

        甚至还有一些试验性的新装备,比如燃烧效果更持久的猛火油柜(原始火焰喷射器)、发射巨大链弹或霰弹的特种火炮,也开始在特定炮位进行安装和适应性训练。

        与此同时,要塞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穿着各色服饰、气质迥异的人群,从帝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这些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许平日里有学派之争,有理念之辩,但在此刻,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这将是一场关乎华夏文明存续的终极之战。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的恩怨、学派的歧见,在种族存亡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带来了各自学派的知识、智慧和力量,决心与这座要塞,与帝国的军队共存亡。

        整个“镇北关”要塞,仿佛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一个角落都在高效而紧张地运转着,进行着战前最后的准备与强化。一种悲壮而坚定的气氛,弥漫在冰冷的空气之中。

        方铭行走在忙碌的人群和工事之间,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的焦虑渐渐被一种沉重的决心所取代。人力有时尽,但此刻,帝国已经做到了它能做的一切。汇聚于此的,是一个文明最精华的力量和最不屈的意志。

        就在方铭忙于检视要塞各处,感受着那日益紧张的备战氛围时,卫兵前来通报:小圣贤庄儒家众人,已抵达要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