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因为英齐战争的失利,使得英格兰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了积极改善财政,汲取更多的税收,英格兰议会颁布法令,宣布只要向政府缴纳10%的营业税金,便承认所有英格兰人今后在自巴巴里以内的萨勒港直到几内亚湾的非洲各地区、各港口的贸易都是合法的,还授权私人资本建立新公司“英格兰非洲商人公司”来管理西非等地的据点和要塞,为贩奴业的进一步扩大保驾护航。
可以说,为了搞钱,英格兰人已经连最起码得商业良知和道德底线统统于不顾。
眼见着英格兰人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将贩奴业务做得如此红火,红眼的加勒比商社自然不甘错过,遂借着自身强大的网络渠道和运输资源,也加入到贩奴业务中。
要知道,逼人为奴或者贩卖人口,在汉洲本土那可是重罪,却不想到了海外,来到化外之地,这些商社(商人)竟然会变得这般肆无忌惮,为了赚取黑心钱,跟着那些欧洲奴隶贩子一道贩卖非洲人口。
在黔州总督区,尽管一些大农场主和矿山存在无数的黑人奴工,但最起码也是打着“劳工招募”的幌子,披了一件合法的外衣。
至于数十年前将大量当地科伊桑人和班图人“交付”于葡萄牙人和尼德兰人,也没公然声称是在贩卖奴隶,而是美其名曰“劳工派遣”。
呃,只是稍稍收取了一些“介绍费”。
“整个大西洋,乃至加勒比海,根本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秩序、也没有任何道德约束的罪恶之地。”
——
8月23日,“长源号”离开琼州岛,经过数日航行,抵达了西属古巴北部一座偏僻的港口——马坦萨斯,将庆安港拉来的茶叶、五金制品、棉布、金属农具,以及钟表、瓷器、珍玩等贵重商品一一卸下。
这座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最重要的殖民领地,对来自齐国的商品是需求日甚,不论是类多量大的日常用品,还是各种精巧珍奇之物,都能在这里卖出不错的价格,深受岛上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