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总得看来,皇帝的权力在帝国的政治架构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远不如前明时期那般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帝国权力的平衡,完全依赖于皇帝的自我约束。
万一遇到那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混不吝皇帝,丝毫不顾忌任何政治规矩,那必然会成为帝国最大的灾难。
当然,齐国的内阁政府,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尚不至于为了帝国的千秋万代而生出废黜皇室的念头。
但是,内阁对于约束皇权、控制皇权、削弱皇权的念头,却一直都是存在的。
昔年,太祖、太宗时期,尚处于建国初期,皇帝威权甚重,内阁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的份,自然不敢生出扩大内阁权力的想法。
待太祖和太宗两任皇帝先后故去后,泰平帝继位,由于性格温和,处事明断,愿意放权于内阁,使得内阁政府获得了不少主动权。
泰平十四年(1716年),秦国夷州凤山惨案发生,皇帝陛下试图要对秦国实施武力威胁,遭到内阁的一致反对,以政府不配合的态度终使泰平帝改变主意,转而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齐秦危机。
这是齐国内阁政府首次以集体的力量迫使皇帝不得不做出妥协退让,标志着相权已经隐隐有了对抗皇权的能力。
就在内阁政府准备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慢慢侵蚀和约束皇权之际,帝国皇室突发变故,待机四十多年的太子意外殒命,迫使泰平帝不得不扶立仅为弱冠之龄的皇太孙为继承人。
随后,泰平帝驾崩,年轻的永隆帝继位。
因为新君执政经验欠缺,必须依赖泰平帝任命的几位“托孤大臣”倾力辅佐,方能确保帝国政局的平稳运转,这就使得整个帝国的权力中心不可避免地开始向内阁逐渐倾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