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衙役小王接话:“彪头,要不咱们先把武都头抬回县衙?找个郎中看看?”
“抬回去?”李彪瞪了他一眼,“你没看见他方才那疯样?要是抬回去路上再发作,咱们谁拦得住?再说了,县令大人早睡了,这时候去叫他,不是找骂吗?”
没人动,也没人敢动。仿佛地上躺着的不是一个气息奄奄的人,而是一颗随时会炸的惊雷。
“小姐,”刘嬷嬷又凑过来,声音里带着哀求,“咱们走吧,再待下去,指不定会被人认出来。您是未出阁的千金,要是被人说闲话,张尚书家的亲事……”
张尚书家的亲事,是上个月母亲托人说的。张公子是京城有名的才子,据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母亲说这是门好亲事,让她好好准备着。可此刻,赵婉莹却觉得“亲事”两个字像块冰冷的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
她转过头,看着刘嬷嬷——这个看着她长大的老嬷嬷,鬓角已经有了白发,平日里最疼她,可此刻,她却摇了摇头:“嬷嬷,清誉重要,可人命更重要。张尚书家的亲事要是黄了,大不了我不嫁便是,可武都头要是就这么死了,咱们就是见死不救。父亲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咱们赵家要是连这点善心都没有,才是真的丢了脸面。”
“小姐!”刘嬷嬷急得直跺脚,眼泪都快出来了,“您这是何苦啊!您可知晓,前儿个府里的丫鬟小翠,就因为跟门口的小厮多说了两句话,就被夫人打发去了庄子上,一辈子都回不来!您要是这么做,夫人要是知道了,该多伤心啊!”
“夫人要是知道,也会让我救他的。”赵婉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她再次看向地上的武松,心里忽然想起小时候读的《史记》,里面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都头打死老虎,护了清河县的百姓,这不就是侠吗?她不能让这样的人,就这么躺在冰冷的街上。
“嬷嬷,您去叫赵安和赵福过来。”她顿了顿,补充道,“让他们小心点,别碰着武都头的伤口。”
刘嬷嬷见她心意已决,知道再劝也没用,只能叹了口气,转身往轿后走。
赵安和赵福是府里的家仆,赵安以前是当兵的,在战场上断过一根肋骨,后来退伍来了赵府,力气大,人也细心;赵福是庄稼汉出身,老实巴交的,平日里负责府里的重活。两人正站在轿后,见刘嬷嬷过来,赶紧站直了身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