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让‘灵枢’与宇航员的意识深度绑定。”陆云在全球工程师大会上提出设想,“飞船不是冰冷的机器,是宇航员意识的延伸。”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神经共生”系统,让“灵枢”能实时感知宇航员的生理状态,自动调整飞船参数——当宇航员感到焦虑时,系统会释放模拟血清素的神经信号;当遭遇辐射风暴时,船体护盾会随着宇航员的意识集中而增强。
研发进行到第八个月,张启明带来了一个坏消息:纳米合金的强度达不到星际航行的要求,多次测试中都出现了裂纹。整个团队陷入沮丧,有人甚至提出要推迟计划。林建国却在这时搬来了一个旧木箱,里面是周岚当年做实验用的材料样本。
“你看这个。”他拿出一块泛着银光的金属片,边缘已经氧化发黑,“这是老周2003年研发的记忆合金,当年因为成本太高没量产,但强度是现在普通合金的三倍。”
陆云立刻对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罕见的稀土元素。全球材料学家联合攻关,终于在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中找到了这种元素,改良后的纳米合金不仅强度达标,还能在受到撞击后自动修复——就像周岚当年说的“技术要有自我治愈的温柔”。
一年后的深秋,京市航天城的总装车间里,巨大的吊车缓缓吊起飞船的主体结构。当最后一块纳米合金面板安装完毕,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陆云站在观察台,看着眼前的“寰宇一号”,眼眶突然发热。
飞船的外形像一滴晶莹的水滴,长一百二十米,直径五十米,船体由银灰色的纳米合金制成,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船体表面布满了细小的传感器,像无数双感知宇宙的眼睛;尾部的三台核聚变引擎呈三角形排列,喷口处的陶瓷涂层闪着暗金色的光。最核心的驾驶舱位于“水滴”的尖端,里面嵌着一台升级版的“灵枢”超级计算机,蓝色的神经连接光带在舱内流转,像一条活着的河流。
“进去看看?”雷罡拍了拍陆云的肩膀,义肢的金属关节已经换成了新的航天级材料,“安保系统我亲自调试的,绝对安全。”
陆云走进驾驶舱,脚下的地板传来轻微的震动——那是“灵枢”系统正在自检。主控屏幕上,周岚和林默的虚拟影像突然浮现,是苏茜偷偷设置的开机画面。“欢迎来到寰宇一号。”两人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带着温柔的笑意。
林建国跟着走进来,摸了摸船体的内壁,声音有些哽咽:“老周要是看到这个,肯定会说‘早该这么做了’。”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只旧钢笔,是林默生前常用的,“把这个放在驾驶舱里吧,算是老林也跟着去看看宇宙。”
飞船命名仪式定在霜降那天,天空格外晴朗。全球数十家媒体的镜头对准了“寰宇一号”,直播信号覆盖了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陆云站在发言台上,身后是巨大的飞船,阳光在船体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大家好,我是陆云。”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航天城,也传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今天站在这里,我手里握着两样东西。”他举起那只刻着“周”字的U盘,“这是周岚女士的技术传承,是她当年‘让科技走向宇宙’的梦想。”他又举起林默的旧钢笔,“这是林默教授的遗愿,是他‘用技术连接万物’的执着。”
台下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旗帜的声响。陆云继续说道:“‘寰宇一号’不是一艘普通的星际飞船,它是人类文明的信使,是科技普惠精神的延伸。当年‘灵枢’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山区,今天它将从地球走向宇宙。它承载着林默教授的遗愿,承载着周岚女士的憧憬,更承载着全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对和平的向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