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如果平台成熟,供应链也稳定,一般而言,产量从5万做到10万,每辆车的成本就能下降15%,做到20万,成本还能再降10%。
换言之,如果“九州”5万辆的单车成本30万,10万辆的时候就是25.5万,20万辆就是22.95万。
蔡俊辉在宋钢的引领下继续参观工厂,有了对一体化压铸的震惊,接下来再瞧电池安全测试、自动化工艺等流程就没那么惊讶,心里反而冒出有些埋怨的念头。
碳硅集团现在展现的什么都挺好,就是这个俞总啊……
他怎么拍板搞了个六座车型?
这种六座车型怎么获得市场认可?怎么提升产量来降低成本?
蔡俊辉心里有些叹息,左思右想只能认为这种差异化的竞争能够让碳硅集团迅速迈进汽车行业的门槛,也能够先以政策补贴来站稳脚跟。
融融资,吃吃补贴,冲刺上市,这样也不错。
“宋总,我有个问题,刚才那个电池的安全测试,我看下面的介绍里列出了专利,上面还不只是我们碳硅集团?”另一位新入职的贾启东伸手示意的提出问题。
“嗯,电池安全这一块也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是做增程,现在使用的是宁德提供的磷酸铁锂,安全方面的专利主要是碳硅、宁德和比亚迪共同分享的。”宋钢想了想,又补充一句,“我们有个小专利联盟,之前是俞总拉人一起搭起来的,相互会有专利的授权。”
蔡俊辉对于出现比亚迪的名字倒没意外,那边对电池的研究自然更久,只是听到“专利联盟”四个字便眼睛一亮,俞总做事是挺长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