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在青石板上蒸腾,赵猛的刺刀尖挑开刺客鞋底夹层时,闻到一股淡淡的硫磺味——那是油纸包裹密信时常用的防潮剂。油纸裂开的声响惊动了檐角的麻雀,振翅声中,折叠的信笺应声落地,信笺边缘的三叠水纹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正是两淮盐运使司的防伪标记。他蹲下身,鼻尖几乎触到青石板,发现水纹间距七分,与《盐引条例》中记载的官文规制丝毫不差。
"最后警告。"赵猛的刺刀尖压住信笺一角,火绳枪的枪管投下的阴影恰好笼罩刺客扭曲的面容。刺客瞳孔骤缩,喉间发出含混的嘶吼,脚尖却悄悄碾向信笺边缘——那里涂着遇水即燃的硝粉,是苏府密信惯用的自毁手段。赵猛早有防备,靴底铁掌抢先碾住信笺,火星在硝粉上溅起,却被他用刀背拍灭。
信笺背面的盐粒字迹在暑气中逐渐析出,"借流寇除新政"六个大字歪扭却清晰。赵猛冷笑一声,这种以盐粒混着米糊书写的密信术,他在三年前的盐井镇私盐案中见过。当时盐商将密信写在盐砖缝隙,遇水即化,却不知高温反而会让盐粒结晶显形。《天工开物?作咸篇》中称此为"盐书",需用扬州低钠盐与糯米浆调和,方能在干燥环境中保持隐色。
"《大明会典》卷二十八《盐法》载,"赵猛用枪口碾压信笺,盐粒碎裂声混着刺客的呜咽,"私通流寇、阻挠新政者,罪同谋逆,籍没全家田产。"枪托砸在对方锁骨,甲胄碰撞声惊飞了檐角麻雀,"苏府给你的田契,可是盖着应天府的真印?还是说..."他指尖划过信笺边缘的火漆印,"和这偷来的官纹一样,都是见不得光的假货?"
刺客的瞳孔剧烈收缩,赵猛知道自己戳中了要害。苏府的阴招他太熟悉了:用五成真银混铸私盐引,盖着半真半假的官印,再以断指佃户的血按手印,让百姓有冤难申。去年在**县,他曾从井里捞出十二具尸体,每人怀中都揣着这样的假田契。
燧发枪托砸在刺客肩头的瞬间,赵猛瞥见信笺背面的暗纹——那是用灶灰调胶绘制的江湾港地形图,港口轮廓与陈墨手绘的隐田图完全吻合。他忽然想起今早收到的密报:苏府将顶名户的卖身契缝在盐袋夹层,每船私盐夹带走私契约二十份,契约上盖着伪造的"**县印",字迹遇水即显盐晶,正是《农政全书》中记载的"灶户密书"手法。
"赵百户,看这里!"身旁枪兵突然指向信笺角落。那里有五个极小的麦穗纹,每个麦穗的麦芒数量不同——三芒代表扬州盐场,五芒代表江湾港,正是苏府私盐据点的标记。赵猛的手指划过麦芒,想起税册里的三十七份"隐田契约",每份契约的落款处,佃户姓名旁都画着这样的麦穗,只是当时他没料到,这竟是私盐路线的暗号。
刺客见密信已被破解,突然发力撞向赵猛,额头的刀疤在阳光下划出狰狞的弧线。赵猛侧身避开,枪托横扫对方腰眼,却感觉触到硬物——对方腰间缠着用油纸裹着的盐砖,砖面上凹凸不平的刻痕,正是江湾港的水纹图。他猛然想起陈墨的推断:苏府用盐砖刻制密图,遇潮即化,却在高温下显形,难怪刺客要选择正午行刺。
"大人,发现断指!"税银兑换处传来骚动。老盐工王老汉举着半截染血的断指,指尖还戴着半枚银戒:"这是俺儿子的!去年他被逼运私盐,不肯在假田契按手印,就被砍了手指!"断指的指甲缝里嵌着盐粒,与信笺上的盐粒完全一致,正是扬州盐场的粗盐。
赵猛接过断指,发现指根处有火漆印残留——那是苏府私盐引的标记。他转向刺客,对方终于崩溃:"是...是苏老爷让我们干的!每运一船私盐,就给三亩隐田,还免丁税..."话未说完,便被赵猛打断:"隐田?"他冷笑,"那些田契根本不在黄册里,不过是苏府账本上的虚数,你们卖命换来的,不过是断指和冤魂!"
此时,陈墨带着衙役赶到,手中捧着最新的税册:"赵兄,查清楚了!苏府用顶名户的卖身契当盐引,每船私盐对应二十个断指丁,这些人户籍还在,田却没了,税却照缴!"他展开账册,每页都贴着盐粒标本,与信笺上的字迹一一对应。
赵猛捡起信笺,火绳凑近边缘时,突然发现纸纹里嵌着细小的稻壳——这是两淮官纸特有的防伪标识,苏府虽偷了官文,却没料到官纸里掺着淮河稻壳,遇火即显焦痕。他借着火光审视刺客,发现其耳后有刺青:五穗绕钱,正是苏府私田庄头的标记,与税册里"隐田损耗"的图腾完全一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