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中文 > 综合其他 > 回头无岸 >
        张涛成为了她这段艰难旅程中最重要的支持。他不仅提供专业建议,还成为了她情感的锚点。他们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见一次面。张涛总是冷静而理性,帮助她分析线索,评估可能性,避免盲目的行动。有时蓝溪会因为迟迟没有进展而情绪激动,张涛便会用他特有的冷静语气说:“寻找真相就像钓鱼,需要耐心。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刻会有鱼上钩,但你必须相信鱼就在那里。“

        这种支持无比珍贵,因为它既不虚假乐观,也不冷漠否定,而是基于理解和专业判断的真诚陪伴。张涛从未承诺过不可能的事情,但他总是在能力范围内提供最大的帮助。他帮蓝溪梳理了警方档案查询的流程,指导她如何更有效地描述信息,甚至私下请教了老民警关于河口镇的情况。

        夜晚是最难熬的时段。当万籁俱寂,白天的忙碌和伪装褪去,只剩下她和那些模糊的记忆。她常常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想象着在某个角落,小浩是否也在看着同样的星空。她会拿出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一页页翻看自己记录的点滴:每一次希望的产生,每一次失望的滋味,每一个新的想法和方向。

        失眠成了常态。她开始记录自己的梦境,发现那些梦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连贯。不再是碎片化的画面,而是有着情节和对话的完整场景。她梦见带着小浩躲避某个愤怒的身影,梦见在河边捡贝壳,梦见偷偷藏起食物留给弟弟吃。这些梦境如此真实,让她醒来时常常泪流满面。

        等待是最折磨人的部分。等待DNA数据库的匹配结果,等待警方档案室的查询回复,等待那些可能永远不会有回音的寻亲启事。每一天,她都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摇摆,像是乘坐情感过山车,时而冲上希望的顶峰,时而跌入失望的深渊。

        她学会了更有策略地寻找。不再盲目地四处奔波,而是集中精力在最有希望的几个方向:继续跟进河口镇的线索,定期查看DNA匹配结果,与张涛保持沟通了解警方档案查询进展。

        她也学会了在失望中自我调节。当又一条线索断掉时,她会允许自己伤心一晚,但第二天必定重新开始。她建立了一套应对机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犒劳自己,给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聊天,或者干脆额外工作几个小时分散注意力。

        最重要的是,她寻找的意义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最初,她是为了填补自身的记忆空白,为了解开身份谜团而寻找。现在,她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需要她去守护的人——小浩。每次看到素描纸上弟弟那双怯懦的眼睛,她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保护欲和责任。

        这份沉重的爱,成为了她穿越一切迷雾的最强大动力。她开始想象找到小浩后的情景:如何弥补这些年的分离,如何保护他不再受伤害,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安全的家。这些想象成为黑暗中的灯塔,指引她前行。

        三个月过去了,河口镇的线索没有突破性进展,但蓝溪没有放弃。她扩大了搜索范围,将河口镇周边地区也纳入研究范围。她联系了当地的一家小型报社,付费请求他们刊登寻人启事;她加入了当地的网络社区,谨慎地发布信息;她甚至考虑雇佣当地的私家侦探进行初步调查,但被张涛劝阻了——过于冒进可能打草惊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