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多年前(约2017-2019年)在北方某工业城市河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知情人。涉及一对姐弟,姐姐约15-17岁,身高160cm左右,体型偏瘦;弟弟约7-9岁,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有任何相关记忆者请通过以下加密联系方式提供线索,重要信息将有酬谢。“
她特意使用了加密邮箱和中间人电话,既保护隐私,也避免遭遇虚假信息。
最传统的尝试是登报咨询。蓝溪联系了北方数家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报纸(《鞍山日报》《本溪晚报》《包头都市报》等),付费刊登寻人广告。她特别选择了那些在中老年读者中仍有影响力的纸媒,目标群体是可能还记得陈年旧事的老居民。
“寻人启事:寻找关于2018年前后某钢厂附近河边意外事件的知情人。可能涉及一对李姓(或其他姓氏)姐弟。姐姐当时约16岁,身高160cm左右;弟弟约8岁,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任何线索请联系...“广告旁边附了一张她根据记忆绘制的河边场景简图。
现实阻碍接踵而至,远比想象中艰难。
寻亲过程远非顺利。DNA匹配需要漫长等待期,工作人员告诉她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网络悬赏引来了一些虚假信息和骗局,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核实,有几次差点上当;登报广告则费用昂贵且效果未知,一条小广告就要花费她几乎一周的收入。
更令人沮丧的是地域的广泛性。当她尝试向美容院的北方客户委婉打听时,发现北方类似的钢厂家属区实在太多,几乎每个工业城市都有类似的环境特征。“你说的那条河,听起来像我们鞍山的沙河,也像本溪的太子河支流,甚至有点像包头的昆都仑河...“一位客户如是说。每个城市都有钢厂,每个钢厂附近都有河流,每个河流都发生过意外。
资金也成为现实问题。蓝溪收入尚可,但持续的寻亲支出——DNA检测费用、广告刊登费、可能的差旅费——开始形成压力。她不得不缩减个人开支,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费,甚至考虑接更多加班工作。她计算着,如果要去北方实地寻访,需要攒够至少一个月的假期和相应费用。
情感波动更是剧烈。每当收到一条可能的线索,她的心都会提起,经历一场希望与恐惧的拉锯战;而当线索被证实无效时,又陷入深深的失望。有时深夜,她会突然恐惧:如果找到的真相是她无法承受的怎么办?如果小浩已经不在人世怎么办?如果她发现自己曾经是个糟糕的姐姐怎么办?
但她没有放弃。每个清晨,她都会对着镜子说:“今天可能就有突破。“每个梦境,无论多么可怕,都被视为可能的线索而被认真记录分析。她在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为了小远,坚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