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特征:河流(浑浊、有油污、流速急);钢厂(有烟囱、老锅炉房、可能有铁路专线);居住区(可能是红砖房、有共用厨房或卫生间)
关键词库:“钢厂“、“老锅炉房“、“别告诉爸“、“快跑,姐“、“河边危险“、“三车间“(某次梦中闪过)
情感记忆:恐惧感、保护欲、紧迫感、需要隐藏、饥饿感(某些梦境中的身体记忆)
这份档案成为她寻亲之旅的基础,虽然建立在记忆碎片上,却是她全部的希望所在。
第二步是全方位资源动用。
蓝溪开始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与传统手段展开搜寻。她意识到,单靠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如同大海捞针,必须借助专业平台和技术手段。
她首先注册了国内各大寻亲网站平台,仔细填写表格。在“失踪情况描述“一栏,她写道:“寻找弟弟小浩(可能的小名或昵称),约出生于2009-2011年间。疑似在北方某工业城市(可能与钢厂有关)的河边走失或发生意外。同时寻找自身身份线索,约2018年左右失忆被救。“
她上传了自己根据记忆绘制的场景草图,尽可能详细描述记忆中的环境特征。每个夜晚,她都会刷新这些平台,查看是否有匹配的寻人信息,但往往失望而归。
最科技化的尝试是DNA检测。在研究了多家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后,她选择了国内最大的寻亲DNA库,寄出了自己的检测样本。“生物学匹配可能很渺茫,但必须尝试,“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如果小浩也在寻找我,或者有亲戚在做同样的事情...“
同时,她开始网络悬赏。通过一个可信的律师朋友作为第三方中介,她在北方几个主要工业城市(鞍山、本溪、包头、唐山等)的本地论坛和历史信息平台上,发布了谨慎措辞的寻人启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