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季的图书馆,像一座被无形低气压笼罩的、沉默而焦灼的战场。空气中弥漫着***、熬夜的疲惫以及纸张翻动的急促声响混合而成的、特有的紧张气息。书架间的走道里,抱着厚重典籍的学生步履匆匆,眉头紧锁;阅览区的灯光下,是一张张被书本和屏幕照亮、写满倦意却不肯松懈的年轻脸庞。每个人都在与时间、与知识的海量、与自身的极限进行着最后的角力。
蓝溪蜷缩在她惯常的那个靠窗角落,几乎被埋在一堆摊开的皮肤科学、有机化学和高级彩妆技术的书籍与笔记之中。她的太阳穴因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而隐隐作痛,指尖因为反复翻阅书页和做笔记而有些发红干燥。特效化妆的期末项目要求她提交一份基于真实病理或创伤的、极度写实的妆容设计方案,并附上详尽的解剖学依据和化学材料学说明。这需要她同时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复杂的交叉论证和创意实现,难度极大。
她正对着一本《临床皮肤病学图谱》上一张展示严重烧伤后疤痕增生与挛缩的彩色照片出神,思考着如何用硅胶、乳胶和颜料模拟出那种凹凸不平、色泽暗沉发红的质感,同时还要体现出皮下组织纤维化带来的僵硬感。色彩的调配、质感的把握、以及对其下解剖结构变化的理解,必须精准无误,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学术要求。这远非简单的“化妆”,更像是一种基于深厚知识的、残酷的视觉欺骗艺术。
就在她感到思绪有些凝滞,仿佛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她对面的空位坐了下来,动作很轻,没有打扰到周围的静谧。
是张涛。他手里拿着几本砖头般的法律案例汇编和刑事侦查学理论著作,脸上带着法学院学生期末特有的、那种被深度思辨和庞杂条文洗礼过的、略显苍白却眼神锐利的疲惫。他朝蓝溪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便迅速沉浸到自己的中,手指无意识地快速转动着那支金属外壳的钢笔,发出极其细微的、规律的摩擦声。
两人各自埋首于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中间隔着堆叠如山的书本,像两艘在寂静深海中并行潜航的潜艇,互不干扰,却共享着同一种专注的频率和沉重的压力。
过了不知多久,张涛似乎遇到了某个难点,他放下笔,揉了揉眉心,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蓝溪摊开的那本图谱,落在了那张触目惊心的烧伤疤痕照片上。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并非出于厌恶,更像是一种职业性的审视。
“这是…期末课题?”他压低声音,打破了沉默,语气里带着一丝纯粹学术性的好奇。
蓝溪从沉思中被惊醒,抬起头,看到张涛的目光所指,点了点头,也轻声回答:“嗯,特效化妆的作业,模拟病理性或创伤性皮肤表现。”
“很逼真。”张涛评论道,他的用词准确而克制,“看起来需要非常了解皮肤结构和损伤机制。”
“是的,”蓝溪遇到能理解她专业挑战的人,忍不住多说了几句,仿佛是一种压力的释放,“不仅要像,还要‘像’得有理有据。颜色、质地、凹凸感…都要符合生理和病理的变化逻辑。有时候觉得,简直像是在…伪造证据。”她最后一句带了一点自嘲的意味,试图轻松一下气氛。
没想到,这句话却精准地触动了张涛的领域。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那丝属于法律人的、对特定词汇的敏锐被激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