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清河镇的祖先们,早就摸透了这些材料的性子。他们知道,做东西,不能跟材料较劲,要顺势而为。”
她开始讲述爷爷带她进山选材的故事,讲述“蒸汽曲木”古法如何让倔强的荆条学会优雅的弯曲,讲述李阿婆如何将失传的纹样一点点复原,讲述周明如何用现代的计算确保结构的稳定,讲述团队如何像自然界的共生系统一样协作。
她没有堆砌术语,只是平实地讲述,却仿佛将所有人带回了那个弥漫着蒸汽和柳香的工坊,看到了那些专注的手和炽热的心。
“……所以,我们做的,不是一件追求最快、最便宜、最炫目的产品。”
她的声音逐渐充满力量,
“我们做的,是一个提案。一个关于手艺在当下该如何活着的提案。”
她走向《共生》系列,灯光随之聚焦。
“它叫《共生》。是荆条、柳皮、麻线的共生;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思考的共生;是实用功能与艺术表达的共生;是我们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共生。”
“我们相信,创新不是抛弃过去,而是更深刻地理解过去,然后带着它的灵魂,走向未来。”
“非遗产业化,不是把手艺变成冰冷的商品,而是让手艺以一种有尊严、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继续它的传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