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委托省质检院的朋友对随机抽取的样品做了全面的物理和环保性能检测,并附上一份详细的工艺说明,阐述了“流光柳丝”的艺术特性与工业化标准之间的本质差异。
物流车带着这批沉重的货物和更沉重的期望驶向上海。
工坊里,精疲力尽的人们横七竖八地睡着了,甚至没人去算这一单到底亏了多少钱。
一周后,秦浩的回复才姗姗来迟。只有冷冰冰一句话:
“货物收到,部分指标与协议不符,将按合同条款处理。”
显然,他并不打算承认自己的陷阱。
柳青看着邮件,笑了笑。她早有预料。
她联系了之前那位省报的记者朋友,没有诉苦,只是提出了一个探讨性的问题:
“当一门依赖手感与自然的传统技艺,遭遇极致冰冷的数据化考核,是该技艺妥协,还是考核标准本身需要反思?”
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话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