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架是学着人家挪了几节,可卖的还是那老三样,不是积压了八百年的陈年旧货,就是土得掉渣、谁瞅谁摇头的老古董款式。

        一个穿着的确良碎花衬衫,头发烫得跟鸡窝似的的中年妇女,刚从一家也学着“改革”的国营商店里出来,她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眉头拧成个死疙瘩,嘴角撇得能挂个油瓶,冲着同行的老姐妹儿直翻白眼。

        “呸!”她朝着地上虚啐一口,那嫌弃的劲儿,能把人给淹死。

        “就这破玩意儿,还好意思说学人家赵氏搞什么开放货架?”她嗓门陡然拔高,一手指头戳着店里那些蒙着薄灰、歪歪扭扭的“新”货架,“瞅瞅,瞅瞅!里头摆的货,不还是那些个压箱底的破烂玩意儿,老掉牙的旧款式!糊弄鬼也不是这么糊弄的!”

        她气哼哼地一甩胳膊,袖子差点扇到旁边人的脸上,“整个就一换汤不换药,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名堂,骗鬼呢!”

        说到底,货源匮乏,那才是他们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是他们的死穴。

        进货渠道就那么一条窄缝,还得层层打报告,等上头慢悠悠批下来,黄花菜都凉透了,哪还有个屁用。

        人家赵氏商场里那些个琳琅满目的进口洋货、时髦新款,他们只能眼巴巴瞅着,哈喇子流一地,干瞪眼没辙。

        再说那服务意识,跟赵家一比,我的老天爷,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给人家提鞋都不配!

        赵氏店员发自内心热情,国营售货员骨子里的傲慢,口号改变不了。东施效颦,效果寥寥。顾客用脚投票,依旧涌向赵氏商场。

        个体户们有心无力,资金不足是大瓶颈。想从广州、沿海大批量进优质新潮货源,不敢想。他们的“开放式货架”,商品稀疏,种类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购物体验,无法与窗明几净、服务周到的赵氏商场比。一阵风过,不少跟风小店又关门大吉。

        “唉,这生意不好做,赵老太真有本事!”赔本的个体户垂头丧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