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商场”的成功,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红星市这片沉寂已久的商业水域炸开了滔天巨浪。

        开业三天,日日爆满。那扇银色卷帘门,成了财富入口,每日吞吐巨额现金。解放路,因赵氏商场,一跃成为红星市最繁华的街道。周边小店也跟着沾光,卖冰棍的老太太,一天卖的比过去一个月都多。

        泼天富贵,自然引得无数眼睛通红。

        最先坐不住的,是国营商店。顾客潮水般涌向赵氏商场,自家店里冷清得能拍苍蝇。

        市百货大楼经理在紧急会议上拍桌子:“学!必须学赵家的!他们怎么搞,我们就怎么搞!”

        于是,一场“学习赵氏”运动仓促展开。

        蒙尘的玻璃柜台挪开几节,露出陈旧货架。售货员被要求“微笑服务”,笑容僵硬,比哭还难看。促销,无非买肥皂搭火柴,买床单送颜色诡异的塑料盆。

        有领导派“商业间谍”,乔装顾客,混进赵氏商场。揣着小本本,贼头贼脑,看商品摆放,听店员说话。

        那些个体户老板们,瞅着赵氏商场门口黑压压的人头,眼珠子都快粘人家钱柜上了,一个个心里头跟百爪挠心似的,恨不得自个儿也立马开一个。

        好家伙,这一闹,红星市的大街小巷,一夜之间跟雨后春笋似的,呼啦啦冒出来一堆“小赵氏”、“赛赵家”、“赵氏学徒”之类的铺子。

        人家怎么干,他们就怎么来,也有样学样地把柜台给撤了,搞什么劳什子开放货架,店门口学人家挂红气球、扯俩破横幅,就连赵小丽画的那些时髦海报,那配色,那字体,都给他们扒拉了个七七八八,整个一东施效颦,看着就滑稽。

        然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模仿,终究只是模仿。

        国营商店那边,那体制,嘿,简直跟茅坑里的石头似的——又臭又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