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号”的故障代码在屏幕上密集跳动,赵阳将推进系统的三维模型与故障数据叠加,红色警示区域精准锁定在离子喷射口的导流结构上。“是内部导流片出现了不可逆形变,导致离子束偏移,推力衰减了60%。”他调出飞船设计参数,“这种导流片采用的是记忆合金材质,但在银河系边缘的强磁场环境下,合金的相变功能失效了,常规重启程序根本没用。”

        林薇的指尖在古籍数据库中快速滑动,从《天工开物》的“舟车篇”到达芬奇的机械手稿,突然停在一页泛黄的《考工记》拓片上:“你看这个——‘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揉辐必齐,平沈必均’。古人制作车轮时,会通过调整辐条的角度来校正轮心偏移,这不就是一种‘动态受力补偿’原理吗?”她将古籍图示与导流结构模型并置,“导流片的作用是引导离子束,就像辐条引导车轮的受力方向。既然导流片本身无法恢复,我们能不能在外部加装‘辅助导流栅’,通过调整栅格角度来修正离子束轨迹?”

        陈凯立刻调取维京人“船舵调校”的记载:“维京长船在逆风航行时,船员会通过微调船舵的倾斜角度来平衡水流阻力。我们可以给辅助导流栅设计成可旋转的百叶结构,借鉴这种‘动态调校’技术,让栅格根据离子束的偏移数据实时转动。”他快速绘制出设计草图,“材料就用飞船上备用的碳化硅陶瓷,耐高温且不受强磁场影响,加工方式可以参考古中国的‘镂空雕’技法,用激光在陶瓷片上切割出精准的栅格。”

        王玲接通“望舒号”的舱内摄像头,宇航员李哲正穿着舱内航天服站在推进系统检修口旁,手中握着便携式激光切割器。“李哲,听好操作步骤。”王玲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传过去,“第一步,按照屏幕上的图纸,用激光切割器加工三块碳化硅陶瓷片,栅格间距必须控制在0.5毫米,这参考了《营造法式》中‘雕作制度’的精准刻度要求。第二步,将陶瓷片固定在导流口外侧的支架上,注意三片栅格的初始角度分别设置为15度、0度和-15度,形成梯度导流层。”

        李哲的动作很稳,激光切割器在陶瓷片上留下整齐的纹路,如同古代工匠雕琢玉器般精细。当三块辅助导流栅安装完毕,赵阳启动了受力模拟程序:“现在开始调校!先将中间栅格旋转5度,左侧栅格保持不动,右侧栅格反向旋转3度——就像古阿拉伯天文学家调整星盘刻度那样精准。”

        屏幕上,离子束的轨迹逐渐回归正轨,推力数值从40%缓慢回升到92%。李哲的欢呼声透过通讯器传来:“推力稳定了!轨道修正程序已经启动,我们能按预定路线抵达观测点了!”实验室里再次响起掌声,陈凯却盯着屏幕上的强磁场数据若有所思:“这次是运气好,飞船上刚好有适配的材料。如果下次遇到更极端的环境,现有的应急方案未必够用。”

        他调出“星际智慧图谱”的后台数据,指着其中的空白区域:“你看,目前‘机械应急’模块里,关于强磁场、超高压等极端环境的传统智慧收录得太少。比如古中国的‘磁石指南’只是基础应用,有没有更深入的磁现象利用技术?还有古印度的‘金属锻造’工艺,据说能打造出抗腐蚀的合金,或许能为新材料研发提供思路。”

        王玲点头认同:“我们得启动‘全球传统工艺溯源计划’,联合各国的考古机构和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下周我去埃及参加国际深空探测会议,顺便去卢克索神庙看看,那里的壁画上记载着古埃及人的金属加工技术,或许藏着我们需要的答案。”

        一周后,王玲带着一台便携式古籍扫描仪走进卢克索神庙的密室。昏暗的灯光下,墙壁上的彩色壁画依旧清晰:工匠们正将熔化的金属注入模具,旁边堆放着一些黑色的矿石,壁画下方刻着楔形文字注解。埃及考古学家阿米尔在一旁解释:“这些文字记载的是‘赫梯铁’的锻造方法,古埃及人从赫梯帝国学到这种技术后,打造出了比青铜更坚硬的武器。他们会在矿石中加入一种神秘的‘黑色粉末’,能让铁器在潮湿环境中也不易生锈。”

        王玲的扫描仪快速记录下壁画细节,当扫到“黑色粉末”的存放陶罐时,她突然注意到罐身上的纹路与中国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菱形纹极为相似。“难道是硫化物?”她立刻联想到越王勾践剑的防锈原理——剑身上的硫化铬涂层使其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仍锋利如新。“阿米尔博士,能不能帮我调取相关的考古报告?我怀疑这种‘黑色粉末’就是天然硫化矿石磨成的粉末。”

        三天后,实验室收到了埃及考古研究所发来的检测数据:“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确实是硫化亚铁。林薇立刻将这一发现与现代合金技术结合:“我们可以在深空设备的金属部件表面,采用‘古法硫化处理’结合现代气相沉积技术,形成一层硫化物保护膜。这种膜层不仅抗腐蚀,还能抵御强磁场的干扰,比现有的涂层技术成本低30%。”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