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应急灯刚熄灭,主电源尚未完全恢复,“星际智慧图谱”的优先级告警已如惊雷般炸响。联合国深空探测中心的加密画面撕裂黑暗,“冥王号”探测飞船的主控屏彻底黑屏,只有备用信号器传回断续的脉冲:“遭遇未知宇宙尘埃云,船体结构受损70%,搭载的‘冥府生态舱’濒临失效,3名载荷专家失联,剩余维生系统续航:72小时。”
王玲一把抓过桌上的应急手电,光束刺破昏暗,照在骤然亮起的全息星图上。冥王星的冰蓝色球体悬浮在中央,周围是布满碎石与冰晶的柯伊伯带,“冥王号”的失联点正处在尘埃云最密集的区域。“这是人类首次抵达冥王星轨道的长期探测任务,‘冥府生态舱’是基于《天工开物》‘生态闭环’理念与北欧维京人的‘冰窖储粮’智慧打造的,本应抵御极端低温与辐射。”她的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现在看来,未知尘埃云的颗粒穿透力远超预判。”
林薇正用备用终端调取飞船设计蓝图,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冥王星表面温度-229℃,是太阳系最寒冷的天体,尘埃云中的硅酸盐颗粒带有强静电,会吸附在船体表面形成导电层,随时可能引发短路。更致命的是,‘冥府生态舱’的核心——低温微生物培养罐,一旦破裂,舱内所有生命都会在10分钟内冻结。”
陈凯的团队已将“星际智慧图谱”切换至“极端深空模式”,古籍扫描件与现代数据在屏幕上交替闪现。“看维京人的‘长船抗冰技术’,”他突然指向一份中世纪手稿,“他们用鲸鱼油涂抹船身,既防冰冻又能减少海水阻力,这种‘隔离润滑’原理或许能应对静电尘埃。我们可以用飞船上的备用超导润滑油,混合石墨烯粉末制成‘抗静电涂层’,同时借鉴古中国‘漆器髹饰’的多层涂刷法,增强防护效果。”
赵阳盯着冥王星的重力数据推演,眉头拧成结:“冥王星重力仅为地球的6.3%,接近绝对失重,且尘埃云会严重干扰导航信号。救援飞船的对接精度必须控制在厘米级,否则会撞上飞船残骸。”他翻到古阿拉伯的“星盘校准法”与中国的“浑仪定位术”,“可以给救援飞船加装‘恒星-惯性双导航系统’,用星盘原理锁定天狼星等固定恒星坐标,再以浑仪的精密刻度校准惯性导航,即便信号中断也能精准定位。”
96小时后,搭载着救援小组的“烛龙号”救援飞船从地月拉格朗日点启程。飞船的外壳采用了改进型“抗静电涂层”,推进系统融合了玛雅星象导航与离子推进技术,在穿越柯伊伯带时,如同古代航海家借星象避暗礁般,避开了直径超百米的冰晶块,最终在“冥王号”失联点附近的安全空域悬停。
“距离‘冥王号’船体500米,尘埃云浓度正在下降,但船体表面覆盖着厚达30厘米的静电尘埃层。”队长周扬的声音通过抗干扰通讯器传回实验室,防护服外的摄像头捕捉到飞船的惨状:太阳能板完全断裂,船体侧面撕开一道数米长的裂口,“冥府生态舱”的观察窗布满裂纹,内部隐约可见结冰的痕迹。
陈凯立刻调出《考工记》中的“除垢之法”:“古人清理青铜器锈迹时,会用软毛刷配合弱酸性溶液,既不损伤器物又能去除污垢。让队员使用特制防静电毛刷,配合稀释的中性清洁剂,按照‘螺旋式清理’法去除尘埃——从船体顶部开始,逐步向下推进,避免尘埃掉落堵塞舱门。”
队员们身着适配超低温环境的“冥府防护服”,背着推进器向“冥王号”靠近。防护服的层叠结构复刻了爱斯基摩人的防寒服原理,关节处的“锁子甲”设计确保动作灵活,防静电手套让他们能安全接触船体。3小时后,尘埃层被彻底清除,露出了破损的舱门。
“舱门变形卡死,内部气压仅为标准值的10%。”队员李玥汇报着检测数据,“强行破拆会导致舱内剩余空气瞬间泄漏,生态舱的温度会骤降。”
林薇迅速检索图谱中的“密封破拆”智慧:“古埃及人打开法老陵墓时,会用铜制楔形器缓慢撬开石门,避免破坏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便携式液压楔形器,插入舱门缝隙后逐步加压,同时借鉴中国古代‘漏壶计时’的精准控制法,每加压10秒暂停一次,监测舱内气压变化,确保破拆过程平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