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残阳如血,映照着广渠门外尸横遍野的战场和缓缓退去的关宁军疲惫却坚定的背影。
奉天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两场大战带来的震撼太过强烈。
良久,李善长长叹一声,语出惊人:“若……若当年北宋汴梁城下,守军能有满桂之勇、袁崇焕之谋、关宁军之血战决心,纵使城破,又何至于有靖康之奇耻大辱?!徽钦二帝,亦可战死殉国,而非牵羊系颈啊!”
这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对比何其鲜明!
“说得对!”徐达慨然道,“北京城下此战,虽险象环生,误伤、被围之事皆有,但从上至下,无人畏战,无人请降!此乃军人气节,国朝脊梁!凭此一点,就强过北宋末年多矣!”
而在南京城的各个角落,士子百姓们也同样心潮澎湃。
而在大明各地的茶楼、书院中,士子百姓们也同样议论纷纷。
罗贯中激动地以筷击碗:“壮哉!此真可谓‘鏖兵广渠门,关宁破虏胆’!当载入史册,传唱后世!”他已经开始在脑中构思这段剧情的演义写法。
施耐庵则喟叹:“城下血战,将士用命,然庙堂之上……唉,只怕又是奸佞当道,忠良难为。”他更关注英雄背后的悲情色彩。
黄子澄内心激荡:“京门血战如此,可见国朝元气犹在,忠勇之士未绝!那崇祯皇帝若能善用此等将士,摒除阉党奸佞(他已自动将败因归于此),中兴有望,中兴有望啊!”他将希望寄托于皇帝幡然醒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