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屏幕则监控着遗物本身的反馈:表面能量场强度、内部谐振频率、结构应力微变化,一组组数字和波形图跳跃着,揭示着这个造物对外界能量注入的回应。
中央最大的屏幕上,运行着他基于连日来研究成果自行编写的控制与监测程序,复杂的代码行间或闪烁着关键的状态标记。
数根粗细不一、顶端搭载着不同功能模块的机械触手从他背后的支架和袍袖下悄然探出,如同拥有独立意识的金属蛇群,处于一种待命状态。
它们搭载的微型力场发生器、高精度频谱分析探头和紧急能量分流器均已预热完毕,随时准备应对任何计划外的波动。
“启动第一次微通道开启尝试。目标:建立持续时间不低于三十秒的稳定亚空间信息裂隙,带宽优先级高于稳定性,但需确保可控。”陈瑜的合成音在寂静的工坊内响起,平稳而清晰,既是对自身操作的确认,也是对唯一旁观者的告知。
伺服颅骨无声地悬浮在他左肩侧后方,眼窝中的幽蓝光芒跟随着主人的视线,同步记录着光屏上的每一个数据变化,其金属下颌骨保持着一种近乎凝滞的微张状态,仿佛屏住了呼吸。
意念微动,控制台上的一个虚拟滑块被精准地推高了一个刻度。
反应堆的输出功率随之提升了百分之零点五,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调整,但在这种精密度要求极高的实验中,已是显著的步进。
能量导管内传来的低频嗡鸣几乎难以察觉地厚重了一丝。
注入遗物的能量流强度随之提升,如同持续敲击着某扇无形大门的力道又加重了一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