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下笔第一句就把他难住了。
“柴大官人台鉴”?会不会太文绉绉了?原主是个秀才,这样写应该没问题吧?可自己这现代灵魂写着别扭啊。
“柴进老哥你好”?拉倒吧,人家跟你很熟吗?怕不是直接把信扔火盆里。
纠结了半天,他还是决定沿用比较正式的格式,毕竟有求于人。
“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尊前:白衣秀士王伦,顿首再拜。”
开头写好了,后面怎么写?直接说“我缺人,你帮我打打广告”?太直白,目的性太强,显得功利。
王伦咬着笔杆,搜肠刮肚,努力回忆原主那点可怜的文墨功底,结合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开始艰难地爬格子。
他先在信中回顾(其实是根据记忆碎片猜测)了当年落难时承蒙柴进资助的恩情(写得含糊其辞,生怕露馅),表达了自己一直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描述自己如何在梁山落脚,苦心经营,希望能为天下受屈含冤的好汉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非寻常打家劫舍的匪类。(这里他稍微美化了一下,把“绩效考核”包装成了“立规矩,明赏罚,使上下有序”,把“思想教育课”说成了“聚义同心,共谋生路”。)
然后,他大吐苦水,倾诉自己虽有招贤纳士之心,奈何“名微德薄”,梁山泊地处水洼,声名不显于外,纵有凌云之志,亦感独木难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江湖豪杰的渴望和对现状的焦虑。
最后,他才小心翼翼地提出不情之请:恳请柴大官人念在昔日情分(如果还有的话)和怜惜天下好汉的份上,若遇有本领高强、处境艰难的英雄人物,可否代为引荐,告知天下尚有梁山一处可供栖身?并隐晦地表示,若柴大官人日后有何驱策,梁山上下必当尽力报答云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