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桥明月记》
福建尤溪县往西北去,山势渐高,云雾缭绕处藏着一座桂峰村。时值民国廿五年秋,一位名叫陈清远的年轻学者,受福建协和大学所托,前往闽中群山间考察乡土文化。他手中拿着一纸泛黄信笺,上书几行诗句:“尤溪耕读久,理窟蔡开宗。肇始衔书凤,印桥明月钟...”
陈清远本是泉州人,留洋归来不久,对故乡风物满怀好奇。这桂峰村他略有耳闻,知是蔡氏一族三百余年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以“桂峰八景”闻名乡里。此番行程,除学术任务外,他还有一桩家事待办——祖父临终前交给他一枚青玉印章,上刻“清沅”二字,嘱他若有机会到桂峰,定要寻访一位故人之后。
车马行至山脚便无法前进,陈清远背着行囊沿石阶徒步上山。但见群山环抱中,一片明清古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黄墙黑瓦在秋阳下泛着暖光。村口一株千年银杏正当金黄,树下立着一位白发老者,身着灰色长衫,正是前来迎接他的蔡村长老蔡老先生。
“陈先生远来辛苦。”蔡老先生拱手道,声音清朗。
“晚辈不敢当,能来宝地考察学习,实乃荣幸。”
二人沿石板路向村中走去。陈清远注意到村中建筑非凡,雕梁画栋虽显岁月痕迹,却仍可见当年精致。更奇的是,几乎每家每户门楣上都悬挂着匾额,题着“耕读传家”、“进士及第”等字样。
蔡老先生见陈清远好奇,便道:“我蔡氏始祖自明末迁居于此,世代恪守耕读传家之训。村中现有‘桂峰八景’,每一景皆蕴含先人智慧与教化。”
是夜,陈清远被安排在村中书院住宿。书院建在山腰,推窗可见全村风貌。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唯闻远处隐约水声。他取出祖父那枚印章,在灯下细看。印章底部除“清沅”二字外,还刻有细微纹路,似是地图,又似文字,难以分辨。
次日清晨,陈清远被一阵钟声唤醒。蔡老先生已备好早茶,邀他品茗论道。
“昨夜听闻钟声清越,不知源自何处?”陈清远问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