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顺儿语速加快,如数家珍,

        “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三百发以上,有效射程约四百米,使用三十发弹匣供弹。连续火力足以压制一个班的栓动步枪!我们将其暂命名为‘二八式’自动步枪。”

        “好!太好了!”张汉钦忍不住赞道,这标志着东北军的单兵火力即将迎来质的飞跃。但他立刻抓住了关键问题:“产量呢?能达到多少?”

        喜顺儿的兴奋之色稍稍收敛,露出一丝凝重:“这正是我要详细汇报的。少帅,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瓶颈在于精密加工。枪管、枪机、复进簧等核心部件,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以我们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工人,即便三班倒,月产量最多也不会超过二百支。”

        “二百支……”张汉钦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这个数字,对于需要武装几十万大军的东北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他沉吟道:“也就是说,短期内,只能优先配备给少数精锐部队。”

        “是的,少帅。”喜顺儿点头,“预计只能优先保障旅级单位的尖刀部队,或者……像‘夜枭’那样的特殊单位。”

        提到“夜枭”,喜顺儿又递上另一份报告:“另外,三棱军刺已经仿制成功,并且完成了小批量列装。‘夜枭’小队是第一批换装的单位,反馈极佳。这种军刺造成的创口难以缝合,威慑力巨大,特别适合侦察和特种作战。”

        张汉钦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夜枭”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匕首,装备越精良,越能在暗处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其他装备呢?”

        “60毫米迫击炮的样炮也已试制成功,重量轻,射程和精度都令人满意。但同样受制于无缝钢管的产能和炮身加工难度,产量暂时上不来。20毫米反坦克枪和105毫米轻型榴弹炮还处在技术消化和关键部件攻关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战斗力。”喜顺儿如实汇报,没有丝毫隐瞒。

        张汉钦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帅府院内荷枪实弹、来回巡逻的士兵。

        这些士兵手中的辽十三式步枪,与照片里那支代表着未来方向的“二八式”自动步枪,形成了鲜明而残酷的对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