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爷心里一酸,可还是硬着心肠说:“到了观里,要听师父的话,少想那些诗啊词的,好好修行。”

        李冶没再说话,低下头,手指抠着布娃娃的衣角。马车轱轳地走,穿过熟悉的巷子,越过河边的石桥,最后停在玉真观门口。观门是朱红色的,上面刻着花纹,院子里种着高大的柏树,比家里的蔷薇丛严肃多了。

        137章六岁“诗魔”李冶惊老爹

        观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道姑,看着李冶,笑着说:“这孩子眼神亮,是个有慧根的。”

        李老爷把李冶交到观主手里,又叮嘱了几句,转身就走——他怕再多看一眼,就舍不得了。李冶站在观门口,看着老爹的背影消失在雨里,眼泪掉了下来。她不知道,老爹这一送,没让她“收心”,反而把她送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送成了后来的“诗坛C位”。

        玉真观里的日子,比李冶想象的有意思多了。观主知道她爱读书,就找了很多诗集给她看,从《诗经》到汉赋,再到当时流行的唐诗,李冶一看就入了迷。每天早上,她跟着师父们打坐念经;下午就坐在观里的银杏树下看书,有时候看累了,就跟其他女冠姐姐一起写诗。

        这些女冠里,不少人都是出身书香门第,有的是因为家里遭了变故,有的是不想嫁人,自愿来道观修行的。她们不像外面的人那样,觉得姑娘家写诗是“不务正业”,反而会跟李冶一起讨论诗句,帮她改诗。

        有一次,李冶写了首《咏蔷薇》,里面有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观里的张姐姐看了,笑着说:“阿冶,你这‘烟姿’用得好,把蔷薇在烟里的样子写活了,比你六岁那时候的‘心绪乱纵横’,又进了一步。”

        李冶听了,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我以后还要写更多蔷薇诗!”

        日子一天天过,李冶的诗写得越来越好,名气也慢慢传了出去。乌程县的文人听说玉真观里有个小女冠,诗写得顶好,都特意跑来拜访。有人给她送诗集,有人跟她唱和诗句,还有人给她起了个外号——“诗坛小魔女”。

        为啥叫“小魔女”?因为她的诗跟当时其他闺阁诗人不一样。别的姑娘写诗,大多是写闺怨、写花草,调子柔柔的;可李冶的诗,既有小姑娘的灵气,又有股子大胆劲儿。比如她写送别,别人写“劝君更尽一杯酒”,她却写“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把离别时的安静写得让人心里发揪;她写山水,能写出“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把石头上的青苔比作画,把水里的波纹比作梭子,新鲜又有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