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张继的诗风:不玩花架子掏真心肠

        读张继的诗,不会觉得“绕”。没有生僻的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村口的老人跟你聊天,张口就是“月亮沉了”“乌鸦叫了”“田里草长疯了”,听着听着,你心里就会揪一下——明明说的是平常事,怎么就藏着这么多滋味?

        这就是张继的本事。他生在一个诗人扎堆的时代,他用最朴素的字,写最实在的景,藏最真的情,最后还活出了一股“有道者风”——既有读书人想救天下的热乎心,又有不跟世俗瞎掺和的硬骨头。

        语言:不雕不琢,全是“大白话”里的真功夫

        张继的语言——他写东西,就像农民种菜,不搞“嫁接”,不施“浓肥”,种的都是地里长的“家常菜”,可吃着最香。

        就说《枫桥夜泊》里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你数个数:月、落、乌、啼、霜、满、天,七个字,没一个是生僻字,搁现在小学生都认识。你想想:月亮往江对面的山后沉下去,光越来越暗;江边的乌鸦被冷风惊着,“哇”一声叫,在夜里飘得老远;江面上的霜气裹着寒气,往脖子里钻,连天上都像蒙了层白霜。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就出来了?

        别觉得“写平常景”容易——那会儿不少诗人为了显本事,爱用些生僻词,比如写月亮,非要用“玉盘”“婵娟”;写乌鸦,非要扯“寒鸦”“暮禽”。张继就写“月落”,不写“月隐”;就写“乌啼”,不写“鸦唳”。为啥?

        他在船上熬了一整夜,眼里看见的就是“月亮沉了”,耳朵听见的就是“乌鸦叫了”,他没心思琢磨“怎么把词儿写得高级”,他只想把那股子“冷”和“愁”写出来。

        再看《阊门即事》里的“春草青青万顷田”。“春草”“青青”,多平常啊,谁家春天没见过青草?结合下一句“耕夫召募逐楼船”就懂了——本该种地的农夫,全被拉去当兵打仗了,没人管田里的活儿,这“青青”的草就不是“生机”了,是“荒芜”。

        张继没写“良田万顷尽荒芜”,就用“春草青青”四个字,让你自己琢磨:草长得越好,老百姓越苦啊!这就是“大白话”的厉害——不把话说死,却比说死了还戳心。

        还有他写友情的《寄郑员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