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里的“无情柳”:他看透了唐朝的“命”

        公元896年,韦庄奉命去金陵(现在的南京)出差。金陵是六朝古都,当年的台城(六朝皇宫所在地)还在,只是早就荒了。他闲着没事,就去台城逛了逛。

        那天的天气不好,阴沉沉的,台城的城墙塌了大半,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只有城墙边的柳树,长得枝繁叶茂,枝条垂下来,遮住了断壁残垣。韦庄站在柳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唐朝的皇宫——长安的大明宫,不也跟这台城一样,快成废墟了吗?

        他掏出笔,在墙上写了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这话说得真狠,可也真准。不管六朝怎么灭亡,不管多少人死去,柳树还是每年发芽,长得郁郁葱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韦庄写的是台城的柳,骂的却是唐朝的“命”——那些当权者,就像这柳树一样,不管国家快亡了,不管百姓快死了,依旧只顾着争权夺利,一点“情分”都没有。

        出差回来后,他更确定了:唐朝没救了。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杀大臣、换皇帝,跟玩似的。韦庄在史馆里抄书,每天都能听到坏消息:今天哪个大臣被朱温杀了,明天洛阳的宫殿又修好了,后天皇帝又被胁迫着下了道没用的圣旨。

        有一回,他跟几个同事喝酒,喝到半醉,有人哭着说:“咱们都是唐朝的官,可现在连唐朝的命都保不住,活着还有啥意思?”韦庄没哭,只是端着酒杯,一口喝干,说:“哭有啥用?能保一点是一点,能留一点是一点。”

        他说的“留一点”,就是编《又玄集》。当时战乱不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散佚了,有的被烧了,有的丢了,韦庄看着心疼——这些诗,是中晚唐的“魂”,要是没了,后人就再也看不见那些年的故事了。

        他从史馆里找,从自己的旧稿里翻,从朋友那里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编成了《又玄集》。里面收了杜甫、李贺、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也收了不少不太出名的诗人的作品,一共两百九十七首,全是他一句一句抄下来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