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他带着家人逃到了洛阳,住在一个破客栈里。晚上,家人都睡了,他坐在油灯下,想起秦妇说的话,想起长安城里的火光和尸体,再也忍不住,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一首长诗——《秦妇吟》。

        诗里写“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不是他编的,是他亲眼看见的:皇帝的宝库成了灰,大官的骨头被人踩在脚下;

        诗里写“入门惟见尸纵横,怨骨堆成丘与山”——这是秦妇告诉他的,也是他在路上看见的;诗里写“人间处处犹流血,何处容身敢安歇”——这是他自己的处境,也是千万逃难百姓的处境。

        这首诗一写出来,就跟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整个洛阳。有人抄在纸上,贴在墙上,路过的人都停下来看,看哭了一大片。有个老秀才读完,拉着韦庄的手说:“你这诗,写出了我们的苦啊!以后,你就是‘秦妇吟秀才’了!”

        “秦妇吟秀才”——这个名号,比任何科举功名都让韦庄觉得沉重。以前他写诗,是为了考功名;可写《秦妇吟》,是为了那些死在乱世里的人,是为了记下这场不该被忘记的苦难。后来有人说,《秦妇吟》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可韦庄自己知道,这首诗不是“绝唱”,是“血书”——每一个字,都浸着长安的血和泪。

        江南的雨:从长安到江南,诗里多了乡愁

        黄巢起义后,长安成了战场,韦庄知道,短期内回不去了。为了活命,他带着家人,一路往南,逃到了江南。

        江南的春天,跟长安不一样。长安的春天,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爽朗;江南的春天,是“春水碧于天”的温柔——河水绿得比天空还好看,画船在水面上飘着,下雨的时候,躺在船上听雨声,别提多惬意了。

        韦庄看着这美景,心里却不是滋味。有一回,他坐在画船上,看着两岸的桃花开得正艳,船娘唱着江南的小调,他却想起了长安的小巷,想起了母亲在破屋子里缝补的身影,想起了那些没来得及带走的旧书。他拿出笔,写下了《菩萨蛮》:

        第127章韦庄:在乱世里颠沛的少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