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见谢娘最后一面,王建没同意——“帝王的女人,死了就是死了,你一个臣子,不该见。”王建还觉得有点对不住韦庄,给了他很多赏赐,升了他的官,可这些,韦庄一点都不想要。

        他回到家,把王建给的赏赐扔在一边,走到院子里的桃树下,捡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还是当年江南的味道,可那个陪他看桃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那天晚上,他又写了一首词,可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笔太重,心太痛,连“谢娘”两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他把词稿撕了,扔进火里,看着纸灰飘起来,像谢娘的影子,一点点消失在空气里。

        后来,韦庄当了前蜀的宰相,位高权重,他再也没找过别的女人。有人劝他:“宰相大人,您现在身份不一样了,该找个伴儿了。”他摇摇头:“有谢娘在我心里,够了。”

        他在成都的浣花溪边,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忆谢亭”。每天处理完政务,他就去亭子里坐着,手里拿着那支从宫里讨回来的银钗(谢娘死后,宫人偷偷把银钗还给了他),一看就是一下午。

        有时候,他会对着银钗说话:“谢娘,今天蜀地的桃花开了,比江南的艳,可你没看见;今天我写了首新词,想念给你听,你听不见了……”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

        公元910年,韦庄七十四岁,病重卧床。临终前,他把那支银钗放在怀里,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了以后,把我葬在忆谢亭旁边,我要陪着谢娘,下辈子,我还要在江南的花下,遇见她。”

        韦庄死后,人们在他的枕下,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半首词,是《荷叶杯》的续写: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后面的字,被眼泪晕得看不清,可“谢娘”两个字,却写得格外用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