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夫妻百事哀,共看明月应垂泪。”
——以前穷的时候,觉得什么都难,可现在有钱了,你却不在了,看着明月,只能一起掉眼泪。
他的下属劝他:“使君,您还年轻,再娶一位夫人吧,也好照顾您和孩子。”
韦应物却摇摇头:“不用了,有元苹在我心里,就够了。”
他这辈子,再也没碰过别的女人。每天处理完公务,他就回到书房,看着元苹的画像,读她以前读的《诗经》,写想念她的诗。有时候,他会对着画像说话:“娘子,今天孩子们又长高了,我教他们读你以前教我的诗;今天我帮百姓解决了一个难题,你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去世,享年60岁。临终前,他让孩子们把他葬在元苹的墓旁边,说:“我这辈子,欠你太多,下辈子,我还娶你,好好照顾你,再也不让你受委屈。”
她是他的“引路人”:没有元苹,就没有“韦苏州”
韦应物后来能成为“诗坛大佬”,能写出“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样的千古名句,能成为“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全靠元苹——她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引路人”。
以前的韦应物,是“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的恶少,眼里只有自己,只有玩乐;是元苹,让他学会了“反省”,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担当”。她教他读书,不是为了让他当官,是为了让他“心里踏实”;她劝他好好当差,不是为了让他发财,是为了让他“不辜负百姓”。
她的文化修养,影响了韦应物的诗风。以前他要是写诗,估计都是“鲜衣怒马”的调调;可在元苹的影响下,他的诗变得“恬淡高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关心。《滁州西涧》里的“独怜幽草涧边生”,“独怜”的不仅是幽草,还有像幽草一样的百姓;“春潮带雨晚来急”,藏的不仅是自然的景象,还有他对乱世的反思,对安稳的珍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