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温柔,就像这春雨,一点点渗进韦庄的心里,把长安的血和火,都冲得淡了。他不再天天惦记着科举,开始跟着江南的文人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写诗,一起在河边的酒肆里喝到半夜。

        有人问他:“韦兄,你还想回长安吗?”他晃着酒杯,看着河里的月亮,笑着说:“回什么回?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婺州岁月:小亭子里的诗酒,是乱世里的安稳

        在金陵待了两年,韦庄又辗转去了婺州(现在的浙江金华)。婺州比金陵更安静,没有那么多画船,却有更多的山和水,还有一群真心待他的朋友。

        他在婺州寄居在一个姓李的友人家里,李家有个小池亭,亭子里放着一张石桌,四把石凳,亭外有个小池塘,池塘里种着荷花,夏天一到,满池的荷花开得热闹。韦庄最喜欢待在这个小亭子里,要么读书,要么写诗,要么和友人喝酒聊天。

        有一回,友人邀了几个朋友来小亭子里聚会,桌上摆着婺州的特产:火腿、酥饼、还有自酿的米酒。韦庄喝得兴起,拿起笔,在亭柱上写了首《李氏小池亭十二韵》,里面写“家藏千卷书,门系两般船”“静极亭中坐,频来竹下眠”——这就是他在婺州的日子,有书读,有船坐,有竹可眠,比在长安的日子舒服多了。

        李氏友人看了,拍着他的肩说:“韦兄,这亭子以后就归你了,你想在这儿写多久就写多久。”

        韦庄在婺州,还认识了个叫王拾遗的官员。王拾遗是长安人,也是因为战乱逃到婺州的,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一起在小亭子里聊长安的往事,聊江南的风物。

        有一回,王拾遗听说韦庄病了,特意坐着马车来看他。韦庄当时正发着烧,躺在床上起不来,没能出门迎接。等他病好后,心里过意不去,就写了首《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诗里写“未愈支离惜会面,敢劳车马驻江干”——意思是“我病得没法见你,还劳烦你坐车来看我,真是过意不去”。

        王拾遗收到诗,笑着说:“韦兄太见外了,都是逃难的人,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在婺州的日子,韦庄过得像个“闲人”。每天早上,他会跟着李家人去田里看农妇插秧,看她们戴着斗笠,弯着腰,手里的秧苗一排排插下去,整整齐齐;中午,他会去集市上逛,买块婺州酥饼,边走边吃,听集市上的小贩吆喝;傍晚,他会坐在小池亭里,看夕阳把池塘里的荷花染成金色,听青蛙在池边“呱呱”叫。

        他还学会了江南的手艺——跟着李家的女眷学包粽子,学酿米酒。有一回,他酿的米酒太甜,友人喝了直笑:“韦兄,你这哪是酿酒,是酿蜜啊!”韦庄也笑:“江南的日子这么甜,酒当然得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