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罢把笔一扔,对着黄河大喊一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飞起来。
第101章王之涣的失意路与千古名
后来他又往边塞去,走到凉州城下时,正赶上守军换防。士兵们穿着铠甲,手里的长矛在阳光下闪着光,城墙上的旗帜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远处的胡笳声断断续续传来。王之涣找了个老兵聊天,老兵说:“咱们守在这儿,就是为了不让胡马跨过玉门关,可家里的老娘妻儿,不知道还认不认得咱哟。”
那天晚上,王之涣在驿站里写下《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完读了一遍,眼泪差点掉下来——这诗里写的不是风景,是守边将士的苦,是离家万里的愁。
十五年里,王之涣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唐朝。他在华山之巅看过日出,在塞北草原喝过马奶酒,在江南水乡听过采莲曲,也在蜀道上见过挑夫们一步一步往上爬。
他把所有的见闻都写进诗里,有的诗写在客栈的墙上,有的写在随手捡的纸条上,被路人抄来抄去,慢慢就传遍了天下。
有人说“王之涣的诗,比他的人有名”,这话一点不假——那会儿长安的歌女要是不会唱两首他的诗,都不好意思上台;就连宫里的杨贵妃,都让乐师把《凉州词》谱成了新曲。
可王之涣自己,却越来越低调。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击剑悲歌,反而爱坐在田埂上跟老农聊天,听他们说今年的收成,说家里的琐事。有一回他在洛阳城外的村子里住了半个月,跟着老农下地种麦,手上磨出了水泡,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他写信给高适说:“以前总想着做大官,干大事,现在才明白,人间最真的道理,都在田埂上、在酒肆里、在守边将士的嘴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