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独善其身”,不是消极避世,是在现实面前,学会了调整自己。以前他觉得,在长安当官,才能帮百姓;现在他觉得,就算在江州,也能做些小事——比如,老农的茶叶卖不出去,他就帮老农写广告,让城里的商人来买;邻居家的孩子没书读,他就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教孩子认字;江州闹粮荒,他就给刺史提建议,让官府开仓放粮,虽然刺史不一定听,但他还是会说。
有次,他去庐山散步,遇到一个农民在地里种麦子。农民说:“今年天旱,麦子长得不好,要是再不下雨,就没收成了。”白居易听了,就帮农民找水源,还跟其他农民一起挖水渠,把山泉水引到田里。虽然水渠不长,只能浇几亩地,但农民们都很感激他:“白先生,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的麦子就完了。”
白居易看着绿油油的麦子,心里暖暖的——他发现,就算不能“兼济天下”,能帮身边的人做点小事,也挺好的。以前他追求的是“大理想”,现在他明白,“小温暖”也很重要。
他还开始反思以前的脾气——以前在长安,他太耿直了,不管什么事,都要直说,不懂得变通,所以才会得罪那么多人,才会被贬。现在他觉得,有时候,说话委婉一点,做事灵活一点,反而能把事办成。他在诗里写: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意思是,以前总想着追求远方的风景,觉得得不到的才最好;现在到了远方,才发现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眼前的风景也很好。
这种反思,让他变得更成熟、更平和。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愁眉苦脸,而是学会了欣赏江州的美——他写江州的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江州的江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