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喂猪食,猪儿哼唧唧。

        一勺又一勺,盼它长得肥。”

        写过湘灵爹种地的辛苦:

        “农夫日当午,汗湿田中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这句被他写进了《悯农》的草稿里)

        这些小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家常话,全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可正是这些小诗,让白居易明白:诗歌不是写给当官的看的,不是写给文人雅士看的,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记录他们的苦、他们的乐、他们的生活的。

        后来,白居易离开符离去长安赶考,临走前,湘灵送了他一双自己做的布鞋,说:“你路上穿,别冻着脚。到了长安,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就像你以前写的那样。”白居易接过布鞋,点了点头,说:“我会的,我一定不会忘。”

        这双布鞋,白居易穿了很多年;湘灵和她家人的故事,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写《长恨歌》《琵琶行》,里面有很多底层人物的影子,其实都离不开少年时在符离,湘灵带给她的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记忆。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里的韧劲,震动长安文坛

        在符离的日子,白居易一边跟着母亲苦读,一边写老百姓的小诗,诗才慢慢被人知道。到了16岁那年,父亲觉得他该去长安见见世面,考考功名,就凑了点钱,让他去长安。

        临走前,白居易去了城外的古原。古原上长满了野草,风一吹,野草晃来晃去,特别有劲儿。他想起逃荒时看到的野草,想起符离田埂上的野草,想起母亲说的“野草冬天蔫了,春天还会再长”,心里有了灵感,就写了首诗,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