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浆糊窗:没有纸笔,就用窗户当“课本”

        符离的茅草屋,窗户是用破纸糊的,风一吹就哗啦响。就是这扇破窗户,成了白居易的“第一本课本”。

        母亲陈氏是个读过书的女子,虽说家里穷,没纸笔,她有办法——每天早上,她会盛一点稀稀的米浆,用手指蘸着米浆,在窗户纸上写字:先写“人”“口”“手”,再写《诗经》里的短句。米浆干了,字就留在纸上,白居易就趴在窗户边,跟着母亲念,跟着比划。

        米浆写的字不结实,风一吹、雨一打就掉了。母亲就每天重写,有时候一天要写好几遍。冬天特别冷,母亲的手冻得又红又肿,蘸着米浆写字时,手都在抖,可她还是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白居易看着母亲的手,心里疼,就说:“娘,我记住了,不用写了,你手疼。”母亲笑着说:“傻孩子,字要天天念、天天写才能记住,娘不疼。”

        没有笔,白居易就捡根小树枝,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写;没有书,母亲就凭着记忆,把《诗经》《论语》里的句子一句句背给她听,让他跟着背。有次白居易背“学而时习之”,背了好几遍都记混了,急得哭了,把树枝扔在地上说:“娘,我太笨了,我不想学了。”

        母亲没骂他,蹲下来把他搂在怀里,擦了擦他的眼泪,指着院子里的野草说:“你看这草,冬天冻得蔫了,春天一到,不又长出来了吗?读书就像这草,得坚持,不能怕难。你爹说,白家的孩子,不能认输。”

        白居易看着院子里的野草,又看了看母亲冻红的手,点了点头,捡起树枝,又在泥地上写了起来。从那以后,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每天都跟着母亲学字、背书——早上在泥地上写字,中午帮母亲做家务时背诗,晚上就着油灯(其实是松脂,没钱买灯油),听母亲讲书里的故事。

        渐渐地,白居易能背好多诗了,还能写几句小诗。有一次,邻居家的老奶奶丢了鸡,坐在门口哭,白居易就写了首小诗:

        “老姥丢鸡泪汪汪,风吹草动心发慌。

        愿得鸡儿早回家,夜里能睡安稳觉。”

        母亲看到这首诗,又惊又喜,抱着他说:“我儿有天赋,将来一定能成为大诗人!”

        白居易那时候不懂“诗人”是什么,他只知道,写诗能把看到的事记下来,能让别人知道老百姓的苦——就像邻居老奶奶丢鸡的难过,就像他们一家人逃荒的辛苦。这种“为老百姓写诗”的念头,从那时候起,就悄悄在他心里发了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