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回长安:这次,他带着底气来了

        公元792年,韩愈25岁,董晋去世,幕府解散,他又成了“无业游民”。可这次,他没慌——在幕府的几年,他攒了点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在文人圈子里有了点名气,连当时的文坛大佬陆贽都听说过他。

        他收拾好行囊,再一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这次,他不再是那个“出门无所之”的迷茫小子,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和底气。

        到了长安,他没再住城南的小客栈,而是租了间不大不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有个像样的书房。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可这次,他的“行卷”有了门路——陆贽的学生听说他来了,主动帮他把文章递给了陆贽。

        陆贽看了韩愈的文章,尤其是《原道》《送李愿归盘谷序》,眼前一亮:“这小伙子,有想法,有风骨,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韩愈推荐给了主考官。

        考试那天,韩愈走进考场,拿起笔,心里很平静。他想起了第一次考科举时的紧张和期待,想起了在长安城南小客栈里的迷茫和痛苦,想起了在幕府里的坚持和努力——这些经历,都成了他笔下的“底气”。

        他写的文章,不再是单纯的“掉书袋”,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既有“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坚守,也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连连点头:“好!好!这才是读书人该写的文章!”

        放榜那天,韩愈挤在人群里,这一次,他在榜中间看到了“韩愈”两个字!他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跳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大喊:“我中了!我中了!”

        旁边的人看他高兴,也跟着起哄:“韩兄,恭喜啊!”他笑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这几年的苦,没白吃;这几年的坚持,没白费。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终于能对得起嫂子的期待,对得起自己的坚持。

        理想照进现实: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