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
李商隐当时没多想:王茂元是大官,人又好,他的女儿肯定也不错;而且刚中进士,要是能娶王茂元的女儿,对仕途也有帮助。于是,他就答应了这门亲事,风风光光地娶了王氏。
这桩婚事,在牛党眼里,就是“忘恩负义”——你李商隐是令狐楚(牛党)教出来的,现在居然娶李党人的女儿,不是叛徒是什么?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也成了牛党大佬)更是气得不行,觉得李商隐“白眼狼”,再也不跟他来往了。
这边牛党把他当成“叛徒”,那边李党也没把他当成“自己人”——李党觉得,李商隐本来是牛党那边的,现在嫁过来,说不定是牛党派来的“卧底”,根本不信任他。
就这么着,李商隐成了“两头不是人”:牛党打压他,不让他当大官;李党怀疑他,不给他人脉支持。他虽然中了进士,却只能当些没实权的小官,比如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弘农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副局长),干的都是杂活,根本没机会施展才华。
有一次,李商隐想给令狐绹写封信,解释一下不是故意“背叛”,令狐绹连信都没拆,直接退了回去。李商隐拿着退回来的信,坐在桌子前,看着写的诗,心里又委屈又难过——他想娶个喜欢的人,想好好当官能做事,怎么就成了“叛徒”?
辗转幕府:跑遍大半个中国,还是没逃过“郁郁而终”
既然在京城待不下去,李商隐去地方上的“幕府”当幕僚——就是给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当秘书,写写文书,出出主意。这日子,比在京城还苦。
他先后去了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等地的幕府,每一次都要走几千里路,路上风餐露宿,有时候还会遇到强盗。到了幕府,活儿多还不讨好:节度使高兴了,就给点赏赐;不高兴了,就把气撒在他身上。
更让他难受的是,他根本没法照顾家人。他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却只能隔着几千里写信;妻子王氏跟着他,没享过一天福,反而要跟着他吃苦,后来还得了重病。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王氏病逝,李商隐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他当时在梓州幕府,等他赶回家,王氏已经下葬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