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到了长安,找玉真公主并不容易,他在长安待了大半年,到处托人,才勉强见了公主一面。玉真公主虽欣赏他的诗,却也没立刻帮他谋官。
第十二章李白与许氏:诗仙的“入赘”时光
李白在长安的酒肆里喝闷酒,写了不少诗,却很少给家里写信——他怕许氏担心,也怕自己没办成事,没脸跟她说。
倒是许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他寄信,信里从来不说家里的难处,只说平阳会背他写的诗了,伯禽学会走路了,后花园的桂花又开了,她做了桂花糕,等他回来吃。有次信里还夹着一根平阳的小辫子,许氏在信里说:“平阳说,把辫子寄给爹爹,爹爹就不会忘了她。”
李白拿着那根小辫子,哭了。他忽然觉得,追求的“大事”,好像还不如家里的一盏灯、一碗糖水、孩子们的笑声重要。他又不甘心——都到长安了,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就有机会了。
就这么拖拖拉拉,他在外面晃荡了一年多,才回到安陆。
刚进家门,平阳就像只小鸟似的扑进他怀里,仰着小脸问:“爹爹,你怎么才回来?我都会背《静夜思》了!”伯禽也拽着他的衣角,怯生生地叫“爹爹”。
许氏站在门口,笑着看着他,眼里却有红血丝——他后来才知道,他走的这一年多,伯禽得了场重病,许氏没日没夜地照顾,也累病了,却从来没在信里提过一个字。
“对不起,让你受苦了。”李白紧紧抱着许氏,声音颤抖。许氏却拍了拍他的背:“回来就好,快洗手吃饭,我做了你爱吃的桂花糕。”
那天的桂花糕,李白吃得比往常都香,也比往常都心酸。他暗下决心,以后少出门,多陪陪家人。没过多久,他又听说荆州有位官员欣赏他的才华,想请他去当幕僚。他又心动了——幕僚虽不是大官,却是个机会,说不定能一步步往上走。
许氏还是没拦着,帮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动作慢了点。“这次早点回来。”她说,声音有点发颤。李白点点头,却不敢看她的眼睛——他知道,又要让她等了。
这就是李白和许氏的婚姻:许氏在安陆守着家,守着孩子,守着一盏灯,等他回来;李白在外面跑,跑长安,跑荆州,跑江南,追求他的理想,却把最该珍惜的人,留在了等待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