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所长沉稳起身,走到投影前。
他在严格控制的15分钟内,将“发现了什么(抑制平台期和潜在挤出效应)、为什么重要(触及政策与企业响应脱节的核心)、意味着什么(原有政策需优化调整)”以及团队初步构想的“缓冲机制+精准滴灌”解决方案,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进行了阐述。
汇报完毕,党副市长微微颔首,目光扫向与会各部门负责人,开始了“集体会诊”环节:
“发改委,你们从全市宏观规划和项目布局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属实,影响面大不大?会不会干扰我们整体的产业升级步伐?”
发改委主任沉吟片刻,开口:“从全局看,这个发现提醒很及时。它可能不会立刻颠覆大盘,但若放任不管,确实会拖慢我们结构优化和新动能培育的效率,尤其是在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方面,需要高度重视。”
“经信委,”党副市长转向下一个,“你们跟企业联系最紧密,一线感知最灵敏。以你们的经验看,企业在面对新政策时,真会遇到这种‘消化不了’的情况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经信委负责人立刻接话:“副市长,这个问题非常现实!我们下去调研,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传统领域的,普遍反映‘政策看得懂,但操作起来无从下手’,内部调整确实需要时间和成本。
社科院这个‘消化周期’的提法,很接地气!企业反应嘛,可能就是‘望政策兴叹’,或者简单套用,效果打折扣。”
“财政局,”党副市长又点名,“从资金绩效和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你们有什么意见?如果确实存在资源暂时性错配或浪费的风险,我们该怎么从预算和支出结构上提前规避?”
财政局局长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我们关注资金效益。如果政策效果因企业‘消化不良’而打折,就意味着财政投入没有实现最优产出。我们支持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避免‘撒胡椒面’和后续的‘补救式’投入。”
整个过程,如同对社科院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多维度、高强度的“压力测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